明朝是一个由农民建立的政权,尽管这个政权也有不少问题和缺点,但总体来说,还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特别是在技术方面,逐步有条不紊地得到了提升。如果没有满清的入侵以及李自成的起义,或许明朝能够迎来工业革命的曙光。然而,明朝最为人熟知的,还是那些个性十足的皇帝。比如那个三十年不上朝,每天都沉迷做木匠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说起朱翊钧,他其实并非没有能力,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从小,他就每天凌晨五点不到就被催促起床读书,所以他知识非常丰富。十岁时,他便继承了皇位,虽然那时候他年幼,也没有什么实权可言,但毕竟有内阁和一群贤臣辅佐,他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
在他长大之前,朝政基本上是由张居正来处理的。可当张居正去世后,朝政该由谁来接管呢?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明朝内阁的作用了。由于万历皇帝不上朝,内阁的作用就愈加重要,奏折直接送到内阁处理。内阁的设立最初是由朱棣创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皇帝的工作量。到了万历时期,内阁几乎成了一个专门处理奏折的机构,可以做各种事务,因此万历对此非常放心。
另外,我们还得明确一点,不上朝并不等于不理政。可能很多宫廷剧让人产生了误解,认为皇帝必须每天上朝才能理政,否则就算是荒政。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皇帝天天去处理朝政,不仅他自己累,大臣们站一天也是非常辛苦的。这样下去,估计两个月后,大臣们都会累到倒下了。所以,内阁的存在非常重要,它加速了公文处理的效率,让皇帝和官员们不用每天都那么疲惫地待在朝堂上,避免了过度劳累,避免了大家成为“社畜”。
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心,内阁会不会因此而架空皇帝呢?其实不会的,首先,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其次,内阁本身受到皇权的强大压制,而且还有一个司礼监对其进行监督,两个部门之间经常会有权力的争斗。此外,内阁和六部之间也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内阁内部的大臣们也互相较劲,因此,内阁是无法架空皇帝的。
最关键的是,虽然内阁有处理事务的权力,但决定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需要查看内阁处理的奏折,若觉得合适,就批示已阅;如果不合适,皇帝就会亲自下达处理方案。所以,万历并不是不理政,而是通过简化朝政的流程,减轻了自己的负担,也避免了过度劳累。正因为内阁的存在,万历能够安然度过三十年的不上朝时光,专注于自己喜爱的木匠事业,而国家政务却没有荒废,甚至还做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