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带领大军展开了著名的襄樊之战。这场战役声势浩大,关羽不仅成功俘虏了敌军名将于禁,还斩杀了庞德。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华,他甚至发动了水淹敌营的战术,成功摧毁了敌军七个营地,震慑了整个华夏。然而,就在战事最为紧张的时候,东吴的吕蒙悄无声息地带领军队对荆州发起了突袭。关羽得知消息后,急忙带兵赶回荆州,但不幸的是,他最终在麦城被东吴军队俘获并杀害。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襄樊之战的过程中,曹操曾两次为关羽提供了生路,但关羽却选择了拒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关羽为何会主动放弃生路,选择走向绝路呢?
一、曹操的关键泄密决策
在孙权决定对荆州发动偷袭后,他迅速派遣使者向曹操报告这一情况。使者表示,东吴军队意图通过西进攻占关羽的防地,而且由于江陵和公安两座重要城市的失守,关羽将陷入困境,必定会陷入樊城之中,被敌军围困,从而可能四处求援。使者建议,如果曹操能够提供帮助,关羽或许能为接下来的战局做些准备。孙权特别请求曹操对这一信息保密,好让关羽能够作出相应应对。曹操召集了文武大臣商议此事,讨论后,大多数人认为应该保守这一消息,避免泄露给关羽,但董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董昭认为,既然已经掌握了孙权的计划,这个信息应该立即利用起来,帮助曹操在敌人之间制造分裂。董昭建议,可以让孙权和关羽相互争斗,曹操从中受益,打破两者的联系。由于讨论激烈,曹操最终采纳了董昭的建议,决定让徐晃暗中向关羽发送信函,表面上似乎在向他传递重要的军事情报。这实际上是曹操为关羽提供的一个机会,暗示他可以选择撤退,保全实力。
二、关羽的犹豫与决策
董昭在建议中还指出,关羽是个非常强悍的人,他自信能够守住荆州的防线,因此不太可能轻易撤退。果然,尽管关羽收到了来自曹魏的信函,他并未考虑撤兵。他认为这封信很可能是一种虚假的撤退战术,并且他对江陵和公安的防守十分有信心,认为即使东吴进攻,他也能够稳稳守住。然而,此时曹魏的主力军队已经集结在樊城附近,徐晃趁机发动了进攻。
面对徐晃的猛攻,关羽亲自带领五千精兵出战,但战局异常惨烈,关羽不得不撤退。在徐晃的追击下,关羽的军队陷入混乱,士兵甚至投水自尽以逃避敌军。虽然关羽最终撤退到汉水南岸,并通过水军控制了水域,但他并没有放弃抵抗的打算。然而,正当他试图寻找机会时,他突然收到消息,荆州已经失守,这时才决心南下撤退。当时,许多人认为关羽将遭遇绝境,曹操命令曹仁停止追击,未再派兵追赶关羽。
三、关羽的策略失误
关羽南下时,虽然手头还有一定兵力,但他显然不打算放弃对荆州的控制,而是希望通过反击夺回荆州。然而,荆州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吕蒙不仅安抚了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还通过广泛安慰百姓,逐渐稳定了民心。他每日派人走访耆老,关心百姓疾苦,送药送粮,确保民众的基本生计。与此同时,陆逊也趁机发动进攻,成功占领宜都,切断了四川至荆州的支援通道,并且在短时间内吸纳了大量士兵和民众。
此时,关羽的军队已经陷入困境,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士气也十分低落。关羽的最佳选择应该是沿汉水西撤,朝上庸方向逃亡,而曹操此时已经下令停止追击,关羽理应抓住这次机会。然而,关羽过于自信,仍抱有夺回荆州的幻想,未能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当他的军队彻底崩溃时,逃亡已无可能。最终,曹操曾经为关羽提供的两次生路,也因关羽的固执和自负而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