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战国时期,中国称其为“倭国”,这一称呼带有明显的贬义。为了改变这一形象,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要求更改国名。最终,在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粟田真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让武则天在一次宴会上高兴至极,决定同意将“倭国”改为“日本”。《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日本为何被称为“倭”呢?其中有多个原因。首先是音译的因素,因为日本民族被称为“大和”民族,而“和”和“倭”在发音上相近,因此这种音译关系导致了“倭”字的使用。其次,倭字本身带有歧视性质,它与“矮”字相近,含义暗示该国人民身材矮小、形象猥琐且面容不佳。除此之外,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委奴”是日本人自称时所用的汉字,而非中国人赋予的名字。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征服卫满朝鲜后,日本列岛上有超过一百个小部落,其中约三十个与汉朝保持外交往来。其中,邪马台国势力最大,被称为“大倭王”。在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有文献记载“倭人国家”与中国的交往。倭奴国(位于九州北部博多湾沿岸)接受了汉王朝的册封,汉光武帝封其为“倭奴国王”,并授予金印。
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的博多湾志贺岛,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的金印。金印是用纯金铸成的,形状为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2厘米,印纽呈蛇形,篆体字阴刻。这枚金印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据,成为日本的国宝。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帅升等人献上生口百六十人,并请求与中国见面。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146—189年),倭国发生了动乱,各部落互相攻击,长期未能选出统一的盟主。此时,巫女卑弥呼凭借鬼神之道,被推举为女王。她身边有千名侍婢,但很少有人见过她,只有一名男子为她送餐传话。卑弥呼没有丈夫,她的弟弟辅助她治理国家。卑弥呼所建立的女王国以邪马台为都,也叫邪马台国。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也就是说,当时日本的王国叫做“带方”。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卑弥呼派遣大夫难升米和次使都市牛利前往带方郡与曹魏接触。曹魏则赐给卑弥呼诏书,称她为“亲魏倭王”,并送上布匹、金子、刀剑、铜镜、珍珠、铅丹等礼物。
随着中国文化的逐渐传入,日本人逐渐意识到“倭国”这一名称本身充满了侮辱意味,因此在669年,他们派遣使者请求更改国号。然而,唐朝并未同意他们的请求。
到了武则天即位时,倭国的统治者文武天皇再次派遣使者,带队的是精通唐朝文化的粟田真人。武则天看中了粟田真人的丰富经验,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便能与他进行更多的交流。在宴会中,粟田真人不断夸奖武则天的治国才能,令武则天心情愉快,且酒酣耳热,醉意渐浓。趁机,粟田真人向武则天提出更改国号的请求。由于武则天心情愉悦,她便欣然同意了这一请求,从此倭国正式改名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