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曾是一个贫寒农家出身的孩子,年少时靠放牛为生。他原本以为自己的一生会平凡无奇,却没想到命运对他格外眷顾。朱元璋先后在寺庙云游,增长了不少见识,后来加入了红巾军,参与反抗元朝。经过多年的奋斗,他最终一步步爬到了帝王的位置。
朱元璋的成功,不可能没有别人帮助,尤其是李善长的支持。李善长博学多才,曾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还因此获得了朱元璋所赐的免死金牌。然而,正如“伴君如伴虎”所说,尽管李善长有免死金牌,最后他也没能逃脱朱元璋的杀戮。他本以为凭着这张金牌可以保命,但当他看到金牌背后的字眼时,彻底心灰意冷。
李善长出生在安徽定远,自小聪明好学,特别喜爱兵法之类的书籍,这为他日后辅佐朱元璋奠定了基础。尽管李善长学识渊博,早年却一直未得到重用,这令他深感焦虑,心中渴望有一天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
然而,机会很快就来了。当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后,虽然他少年时并未受过正式教育,但因云游四方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军营中表现出色。很快,朱元璋便被郭子兴看中,提拔为大将军,甚至收为义子,从此风头无两。
李善长当时住在滁阳,而朱元璋正好带兵路过滁阳。当地人提起李善长的才名,这引起了朱元璋的兴趣。正当朱元璋急需得力助手时,他便拜访了李善长,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辅佐自己一同谋划大业。在交谈中,李善长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完美回答了朱元璋提出的所有问题,令朱元璋十分满意。
李善长加入朱元璋后,凭借自己对兵法的了解,给朱元璋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建议,渐渐地成为了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随着朱元璋声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纷纷投靠,而李善长也负责了选拔和任命这些人的工作。同时,朱元璋还将军营中的物资分配、补给及处理军中矛盾等重要事务交给了李善长。李善长不负重托,确保了军营管理的井然有序,深得大家的认可。
李善长的才干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当时郭子兴开始怀疑朱元璋有意图谋取权位,因此向李善长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加入自己阵营。然而,李善长深知是朱元璋让自己有了今天的地位,便婉拒了郭子兴的邀请。朱元璋得知后,十分感动,从此更加信任李善长。
李善长不仅在管理方面有一手,在军事上也颇有成就。一次,朱元璋率主力部队进攻鸡笼山寨,而李善长带领另一支部队镇守后方。当元军得知后,派兵来袭击李善长的部队。李善长凭借自己的兵法知识,设下埋伏,成功击败了来袭的元军。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善长因功封为太师,左柱国等职,成为了当时的权臣,地位显赫。为了奖励李善长的出色贡献,朱元璋特地赐给了他一块免死金牌,并告知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凭此金牌可以免死一次。这让李善长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李善长在得到极高荣誉之后,渐渐变得骄傲自满,开始在朝廷上表现得越来越盛气凌人。由于与一些大臣产生意见不合,他采取了打压的态度,甚至频频向朱元璋报告其他官员的“罪状”。朱元璋最初并未重视,认为李善长功高受宠,作为一位忠臣,偶尔进谏也是职务所在,因此对他纵容有加。但李善长的行为愈发变本加利,与其他大臣的矛盾不断加剧,而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带来的隐患。
正如古人所言,“狡兔死,走狗烹”,当朱元璋成为帝王后,他开始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权位,担心有人会篡位。因此,他开始以各种理由除掉那些可能威胁自己的人。胡惟庸便是其中之一,因有人举报他有谋反之意,朱元璋便将其处决。而李善长与胡惟庸确有一些交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叛乱,但因未及时向朱元璋报告胡惟庸的图谋,李善长也成了朱元璋的怀疑对象。尽管如此,朱元璋出于与李善长的关系,决定暂时不追究,放过了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善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决定辞去官职,安心养病。朱元璋决定给他一个空闲的职位,让他有时间休养。然而,李善长并不愿放下权力,这让朱元璋开始对他产生了杀意。随后,爆发了“蓝玉案”,有人举报李善长与胡惟庸勾结,图谋不轨。虽然这一指控非常牵强,但朱元璋决定彻底调查此事,并最终决定不再宽恕李善长。
李善长被禁卫军围住时,感到十分震惊,并开始悔恨自己过去的种种行为。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了自己手中的免死金牌,急忙拿了出来,指望凭此保命。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免死金牌,然后淡淡地说道:“看看背后写了什么。”李善长赶紧翻过金牌,看到背面写着:“谋逆者不免死。”这一刻,李善长彻底绝望,再也没有任何反抗的勇气。最终,他被朱元璋处决,李家上下也全部被杀。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尽管朱元璋像老虎一样强大,但如果李善长能早早认清自己的地位,收敛心态,或许他和他的家族可以一世荣华,永享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