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景之治”的主角之一,汉景帝有一天邀请宰相周亚夫吃饭,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没有为周亚夫准备筷子。这究竟是为何呢?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元勋周勃的儿子,作为开国功臣后代的他,曾立下赫赫战功。最初,他在军队中担任将领,为西汉的江山稳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晋升为宰相。然而,正当他事业蒸蒸日上时,汉景帝却故意在宴席上不给他准备筷子,并在餐后感叹:“此人留不得啊!”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汉景帝会对这位宰相心生猜疑?
只认真理,不认皇帝
匈奴再次侵犯北部边境,汉文帝亲自来到军营鼓励将士们。然而,守门的士兵却表示:“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诏令。”汉文帝只得派使者携带符节才能进入军营。在军营里,他继续像往常一样鼓舞士气,鼓励战士们打胜仗。事后,有人向周亚夫反映:“将军,您就不怕得罪皇帝吗?竟然连皇帝要下令才敢进营!”周亚夫答道:“带兵打仗的人,最重要的是对国家负责。军纪不能因为皇帝的身份而放松。”他认为规则至上,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
当时,许多人认为周亚夫会因此遭到处罚,但一个月后,汉文帝竟然升他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马,负责守卫首都安全。汉文帝是个贤君,深知那些不讨好上司的人,往往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后来,临终时,汉文帝还叮嘱汉景帝,要在关键时刻重用周亚夫,称他是个靠谱的将军。
景帝继位后,确实听从了父亲的遗言,将周亚夫任命为车骑将军,继续委以重任。
命运的安排
成为车骑将军后,周亚夫对命运开始有了些许信心。在他没有被重用之前,生活虽然还不错,但远没有像现在这样风光。按理说,他的哥哥应该继承父亲的侯爵之位,而自己则没什么机会。然而,三年后,他的哥哥因犯事被剥夺了侯爵,而周亚夫却因为父亲的功劳被推举接替了这个职位。成为车骑将军后,周亚夫深感命运的不可预测,而当他回想起看相妇人曾说过自己将成为宰相时,不禁发笑。然而,那妇人预言的“饿死”却成了他心中的疑团。
战争的功勋
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七国之乱”,七个诸侯起义,威胁汉朝的稳定。汉景帝听从先帝的遗训,任命周亚夫为太尉,负责平定叛乱。周亚夫凭借英明的指挥和手下的严密纪律,很快便平息了叛乱。此战虽然看似险象环生,但周亚夫的表现得到了朝中元老的认可。然而,由于周亚夫没有按皇帝的指令及时援救梁王,景帝对此颇有不满,但依然给予他应有的赏赐。
盛极必衰
公元前152年,因病辞去宰相职务的陶青让位给周亚夫。此时周亚夫成为宰相,达到了他一生的巅峰。细算时间,正好是妇人所说的八年后,周亚夫真的成为了宰相。虽然内心有些迷茫,但他依然秉持着“规则至上”的原则。一次,窦太后希望景帝为其侄子王信封侯,但王信没有显赫的功勋,周亚夫当场反对,并引用刘邦的旧规,指出不姓刘者不能封王,没有立功的人不能封侯。景帝被周亚夫驳斥,心中不快,这也为周亚夫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周亚夫托病辞职
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大汉,景帝打算封他们为侯以示奖励。周亚夫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背叛自己国家的人不应该得到这种殊荣。景帝听后非常生气,认为周亚夫太过迂腐。于是,周亚夫向景帝请辞,声称自己生病无法继续工作,景帝也没有强求,准许了他的请求。景帝心里明白,宰相虽好,但也有替代者,周亚夫的辞职只是他的一次反思,且从此不再对他过于依赖。
受约饭局与终结
随着景帝年事渐高,他开始为继承人考虑,而周亚夫作为有能力的辅佐者,受到了景帝的再次邀请。景帝在宫中设宴,特意不准备筷子,试图通过这一方式让周亚夫服个软,并希望他能够为继承人提供帮助。然而,周亚夫却因没有筷子而愤怒,认为自己并未做错,景帝此举只是想要给他下一个“台阶”。最终,周亚夫不满地离开了宫廷,景帝则深感失望,认为周亚夫的刚直性格无法辅佐少主。
此后,周亚夫因其儿子的谋反案牵连,最终被廷尉指控意图谋反。面对这一冤屈,周亚夫选择绝食抗议,五天后因积劳成疾吐血而亡。或许,周亚夫的一生过于刚正不阿,最终连景帝这样的明君也无法容忍。也或许,从景帝开始,西汉的君主逐渐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