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人的工作生活老照片,看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是怎样经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
三四十年代苏联人的工作生活以工业化建设和集体化运动为核心,呈现出高强度劳动与初步物质改善并存的特征。1930年代苏联推行五年计划,将90%投资集中于重工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第聂伯河水电站等项目采用三班倒制,工人连续高强度作业,部分因超负荷死亡。1929-1933年强制推行集体农庄,农民土地、牲畜被收归公有,反抗者遭流放或枪决。乌克兰大饥荒期间,粮食被优先出口,导致300万人饿死。城市居民工资较高,1940年莫斯科工程师月收入850卢布,可租20套房。但普通工人生活艰难,需排队购买基本物资,肉类、油脂长期短缺。莫斯科地铁、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等基础设施快速建成,反映工业化成果。莫斯科国立大学等教育机构扩建,为工业发展培养人才。1930年代苏联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如福特生产线、德国化工设备,并进行本土化改造。
苏美关系从来都是很微妙,组图中又一幅是1943年苏联接受美国的援助。这个年份还属于二战时期。二战期间(1941-1945年)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军事装备、运输工具和部分粮食物资上,但总量占比有限。美国向苏联提供了约7172辆坦克、近1万门火炮、8503支机枪、13万余支冲锋枪、1.1万余架飞机等武器装备,其中坦克和飞机对苏联反攻德军起到关键作用。此外,还援助了105艘护卫舰、35万辆汽车(卡车)及配套零部件,极大缓解了苏联运输和后勤压力。 美国共援助苏联428万吨粮食(含肉罐头、奶制品等),但苏联自产粮食总量约5亿吨,美援仅占1%左右,主要用于补充前线部队需求。苏联官方统计显示,美国援助总量仅占同期苏联同类产品的4%,认为其作用有限。尽管斯大林等领导人曾公开肯定美国援助的重要性,但苏联在战后淡化了这一贡献,强调自身工业体系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