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军在彭城之战中遭遇惨败,主帅刘邦不得不抛弃城市,仓皇逃走。楚将丁固带着人马追赶刘邦,并且在即将抓住刘邦的关键时刻却放了他一马。那么,为什么丁固会放弃这次抓捕刘邦的大好机会,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放他走呢?而刘邦后来为何会忘恩负义,亲手将丁固杀害?今天,船长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缘由。
丁固是秦朝薛郡薛县人,与楚汉之际的名将季布(成语“一诺千金”的来源人物)有亲戚关系。史书《史记》和《汉书》对丁固的记载都很简略,只提到他是季布的“母弟”,这让后人对于二人关系的具体细节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丁固是季布母亲的弟弟,也就是舅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丁固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
在秦朝灭亡之际,天下陷入了混乱,丁固便与季布一道加入了反秦的义军,最终成为了项羽的部下。丁固因为屡次立下战功,逐渐升为项羽麾下的大将,大家都称他为“丁公”。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楚王项羽击败,狼狈逃命。项羽因愤怒刘邦攻占了自己的都城彭城,便派丁固亲自带兵追捕刘邦。丁固急速率军追击,很快就追上了刘邦。
刘邦看到丁固逼近,急中生智,开口道:“丁公,我们都是贤能之人,追我这么急,何必互相伤害呢?”听了刘邦的话,丁固冒着巨大的风险决定放过他。刘邦借此机会逃回了汉营,彻底脱离了危险。
丁固的决定看似违背了大义,放走刘邦本该是死罪,然而他为何会如此冒险呢?船长认为,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首先,丁固的家乡薛县与刘邦的沛县相邻,两人或许早有交情,关系较好。其次,丁固和刘邦都曾在项羽手下效力,并共同参与过反秦斗争,彼此间的情谊加深。项羽是个对部下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很多将领和士兵虽然为他拼命,但未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比如,韩信和陈平都曾表示,项羽对于封赏极为吝啬,即便部下立下赫赫战功,也不肯轻易给与升官晋爵。
此外,陈平还曾说项羽对待亲信极为谨慎,只信任自己族人或妻弟等亲近之人。如果丁固真的抓住了刘邦,可能会引发项羽亲信的嫉妒,导致丁固被诬陷甚至杀害。为了保全自己,丁固决定放走刘邦,算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既是给刘邦留条生路,也是为自己争取了可能的安全。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了天下,登基称帝。丁固当时以为自己曾在彭城之战时放过刘邦,因此应当得到他的赏识和回报,于是前去拜访刘邦,恳请封官。然而,刘邦见到丁固后,却立即下令将他捕获,并在军中公示,告诫众人说:“丁固作为项羽的部下并不忠心,正是因为他让项羽失去天下。”最终,刘邦下令斩杀丁固,并表示这是为了警示后人,让他们不要学丁固,心存二心,背叛主人。
刘邦杀丁固的表面理由是为了警告臣子们忠诚的重要性,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背叛主人。然而,丁固的死并非单纯因为他失信。实际上,刘邦曾在彭城之战时,因追兵紧逼,多次想把自己的儿子刘盈和女儿刘氏抛下,但最终都被夏侯婴救了回去,避免了更大的灾难。彭城之战是刘邦心中的一大耻辱,他不愿提及。丁固的出现,仿佛触动了刘邦的痛处,因此决定除去他。
事实上,丁固并非唯一一个有过背叛行为却未受严惩的例子。比如项伯,他不仅出卖了项羽,还曾多次暗中支持刘邦,但刘邦却对他厚待有加,封他为侯。因此,丁固的死或许更多的是为了掩盖刘邦内心深处的羞耻,而非单纯地惩戒不忠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