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了广泛地吸引天下英雄,他在选人用人方面,并不看重出身,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才干。相比之下,项羽用人的标准却完全不同,他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厌恶来选择人选。曾经在项羽面前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正是因为项羽的这种偏见,而无法得到重用。
项羽对韩信的反感,导致了即使韩信才华横溢,项羽也根本不会去注意他。因此,韩信在项羽的军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站岗执戟郎中,想要晋升几乎是遥不可及。如果韩信一直跟随项羽,凭他的能力,虽然有屠龙之术,但也只能沦为无用的英雄,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就在于项羽对韩信的轻视。而韩信也同样不看得起项羽。在拜将之前,韩信曾经全面分析了项羽的性格缺陷。他认为项羽是一个表面威猛,实际内心软弱的人。韩信说道,项羽在愤怒时咆哮如雷,声音震天,能够让千百人不敢动弹,这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确实不是虚言。但项羽的性格却有很大的缺陷,他平时待人温和、慈爱,对军中的伤病士兵非常关心,甚至会流下眼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但与此同时,项羽却不舍得任用有才能的将领。
等到有些人立下战功,应该加封晋升时,项羽常常不愿意付诸行动。尽管早已为将领准备好官印,他却常常拿着印章玩弄,舍不得给那些应得奖励的将士。这种行为就像古人所说的“妇人之仁”,也就是常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在项羽麾下,只有成为亲信的将领才有机会出头,而如果想凭自己的能力和军功获得晋升,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正因为如此,许多有才能的英雄纷纷抛弃项羽,投向了刘邦这个能够“任人唯才”的领袖。韩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楚国的老贵族,项羽和他的家族根本不会看得起韩信这个身世贫寒的破落户。尽管韩信熟知兵法、武艺高强,但他为何甘愿忍受胯下之辱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天下未乱,秦朝法制严明,杀人必然偿命,韩信不愿意因个人恩怨而葬送自己的未来。于是,他选择忍辱负重。
直到项梁起义反秦,韩信满怀热血投向楚军,期望能一展宏图。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十分骨感。韩信加入楚军后,只获得了一个小军官的位置。古代军队像现代一样,都会对新兵进行背景调查,而韩信的“胯下之辱”事件,显然无法掩盖。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直把自己当作英勇之士,因此他们把韩信视为懦弱之人,也就完全忽视了韩信的真正才能。
即便韩信有很多兵法的智慧,恐怕他曾经也向项梁提出过自己的军略建议,但项梁根本没有采纳。项梁战败阵亡,韩信所在的部队被纳入项羽的麾下,而韩信依旧只能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小军官,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他不得不选择逃亡。
如果韩信继续跟随项羽,结局可能会非常悲惨。项羽刚愎自用,做出的许多决策往往让人看不懂,而韩信则在一旁急得团团转。每当他向项羽献计时,却总是被无视,或者换来一顿训斥。长时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韩信心中必定充满了怨气。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项羽很可能会因为韩信的狂言而生气,最终用军棍解决了这个“怀才不遇”的英雄。
然而,历史有时充满了戏剧性。就是在项羽军中默默无闻的韩信,最后凭借自己的谋略横扫六国,并且通过十面埋伏的计谋,最终让项羽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