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在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当地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在离地表大约30厘米的地方,意外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窖藏里放着多件青铜器,其中一件盘状青铜器上刻有284个铭文,内容记录了一个名叫“墙”的史官讲述周朝历代先王的功绩以及自身家族的历史,因此被称作“史墙盘”。
史墙盘的铭文显示,盘的前半部分主要歌颂周朝七代帝王的功绩,其中最后一位是当时在位的周共王;盘的后半部分则记录微氏家族六代人都担任王室史官的情况,包括家族在商周之际微子启如何投靠周人,以及如何被赐50田作为封地,一直记载到“史墙”本人。因此,可以确定“史墙”是微子启的后代。
有一个历史疑问:微子启是周代宋国的开国君主,他自己有后代,为何不将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微仲衍呢?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小事,但实际上可能与武王成功伐纣以及微子启在历史中的真实角色密切相关。
武王灭商之后,将殷民交给纣王之子武庚管理,但周武王去世后,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旦镇压。为了防止殷民聚集造反,周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一部分交给卫康叔管理,成为姬姓卫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交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管理,封地在今商丘一带,形成宋国。
作为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去世后,继位的却是他的弟弟微仲衍。关于微子启为何不传位给自己的后代,一种说法是他无子,另一种说法是延续商代兄终弟及的传统。但从史墙盘可知,微子启是有后代的,因此无子说不成立;至于兄终弟及的传统,也不可信,因为商朝中期之后,王位通常由帝王之子继承。所以,微子启为何不传位给后代仍然是一个谜。
令人惊奇的是,史墙盘出土地同时也是微子启家族遗址。考古发现中,包括17万片卜骨与卜甲,这是殷墟之外出土规模最大的甲骨文;还有一座庞大的祭坛“亳社”,显示微子启家族自认是商朝继承者;出土的马坑中并排放置四匹马(天子六匹、诸侯四匹),说明马坑主人极可能就是微子启;此外,还发现一辆被称作“西周第一豪车”的马车等珍贵文物。
这些迹象表明,周人灭商后,微子启家族被迁到陕西宝鸡,即周人的祖地周原,并在此繁衍生息。然而,微子启本人曾向周武王请罪,周武王感动之下释放其束缚,并让他继续在朝担任卿士。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微子启封在宋地,管理部分殷民。因此,在周武王时期,微子启仍在山西微地(今山西潞城东北)担任官职,成为宋国国君后,其家族才迁至宋地。那么,为什么微子启家族遗址出现在陕西宝鸡呢?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看微子启在商周巨变中的真实角色。根据《史记》,微子启、微仲衍和纣王是同父同母兄弟,微子启是长子,纣王是第三子。纣王出生时母亲才成为正妻,因此帝乙将王位传给纣王,微子启未能继位。微子启是否对此不满,我们不得而知,但史书记载他毫无芥蒂,仍全心为商朝和纣王服务,是历史上少见的贤王典范。
然而,历史迹象表明,微子启并非贤王,而是商王朝的大叛徒,他出卖了纣王,为周武王灭商提供了机会。史书记载的几个细节耐人寻味:一是“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微子启离开朝歌,去向不明;二是纣王杀比干后,“殷之大师、少师持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开始调兵伐纣;三是周武王伐纣后,“微子乃持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说明微子启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周军面前,向周武王请罪。
毛泽东曾评论:“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人代表到周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后,又耽搁两年,之后说可以打了,因为已有内应。”可见,微子启是商朝内部最高级叛徒,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帮助周人,而是借助周人之力灭纣王以图自保。周人也不会让他真正掌控实权,为防止他号召殷民造反,将其家族迁至周原地区,使他只能在周原名义上担任宋国国君,而实际宋国开国君主是微仲衍。
因此,从权力交接来看,微仲衍不可能将王位传给微子启后代;从周初政治形势看,周人也不允许微子启及其子孙真正掌握宋国的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