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是女性中至高无上的象征。“后”这个字最初是指“王”,夏朝的王称为“后”。到了商朝,国君不再称“后”,而“后”逐渐成为王或皇帝配偶的称号。在古代的文化中,天与地,即乾与坤,分别由皇帝与皇后象征。皇后居于中宫,掌管六宫,因此,皇后被视为六宫之长。先秦时期,后宫制度较为简单,王的妻子称为后,而王的妾以及诸侯的妻子则称为夫人。
《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这表明,古代的后宫有明确的名号制度,包括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等职位。
秦朝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的宫女集中到咸阳,设立了六宫,扩大了后宫规模。帮助汉高祖建立制度的儒生叔孙通结合古礼和秦制,延续并确立了六宫制度,历代朝代大致沿袭这一制度。六宫的嫔妃需要确定名号,而这些名号必须端庄、好听,因此许多皇帝在位时都会费心思研究、查阅资料,命名嫔妃的称号。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地位独一无二。皇后以外的嫔妃名号和数量,历代有所不同。西汉建立之初,受秦朝影响,皇帝的妻子称为皇后,妾则称为夫人。皇后之下有夫人、昭仪、美人、良人、婕好、容华等。太子之妻称为妃。
曹魏时期,皇帝对嫔妃名号非常重视。由于文学的兴趣,皇帝在位时往往会对嫔妃的名号进行调整。基本的名号分为十二等,包括夫人、贵嫔、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好、容华、美人、良人。隋炀帝规定了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及九嫔、世妇等多种名号,并为宫女设立了诸多职务。
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在皇后之下设置了惠妃、丽妃、华妃等三夫人,正一品,并设置了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等六仪,正二品。此外,还有美人、才人等名号,宫廷中的嫔妃制度较为复杂。宋代的嫔妃名号并没有统一准则,繁多且杂乱,皇后之下依次为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明代的嫔妃名号受元代影响,后宫女子的名号多为妃一级。宫女如果受到皇帝宠幸,便可晋升为妃,名号如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等。明代的皇贵妃地位最高,宪宗时期的万贵妃更被封为“皇贵妃”,成为定制。清代初期,妃被称为“福晋”。康熙以后,宫廷制度逐渐完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等职位人数不定。
皇帝的祖母被称为“太皇太后”,母亲称为“皇太后”,先朝的妃嫔称为“太妃”或“太嫔”,这些人可以与当朝皇帝见面,条件是他们的年龄均超过五十岁。皇后是皇帝的嫡妻,拥有与皇帝单独相处的资格,而其他妾侍则不能单独与皇帝相处,是否陪伴皇帝也需要皇后的批准。
在明清时期,皇帝选定侍寝的妃嫔名单后,必须先送交皇后审查。如果皇后同意,便会加盖皇后印章。若皇后坚决不同意,皇帝往往无法采取行动。如果想废除皇后或更换嫡室,这往往会影响皇帝的名誉,除非是昏庸的皇帝,没人愿意冒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