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早年没有儿子,因此他写信给自己的哥哥诸葛瑾,想要过继哥哥的二儿子诸葛乔。诸葛瑾将此事告诉了孙权,得到了许可后,便让诸葛乔前往四川。可惜诸葛乔最终早逝,留下的事迹不多。而诸葛亮晚年自己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诸葛瞻。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他曾写信给诸葛瑾,提到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已经八岁了,聪明可爱,但他担心儿子太过早熟,可能无法成大器。 诸葛亮不久后去世,凭借父亲的影响力,再加上诸葛瞻自身的才智,他的仕途非常顺利。后来,他先后担任了行都护(代理都护)和卫将军,并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权力颇大。由于蜀人常怀念诸葛亮,因此一旦朝廷有什么善政,民间常会传说是诸葛瞻推行的,这使得他的声誉也非常高。 在魏国灭蜀之战中,蜀军主力被钟会困在剑阁,而邓艾趁机绕过剑阁偷渡阴平。刘禅命令诸葛瞻率兵迎战邓艾。 当诸葛瞻抵达涪城时,尚书郎黄崇建议他立即进军占据险要之地,避免魏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没有听从,依旧按兵不动,结果在涪城被魏军击败,退守到绵竹。随后,蜀军在绵竹再次败北,诸葛瞻战死。邓艾继续进军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汉因此灭亡。 现在,一些人认为诸葛瞻未能及时占据险要,导致魏军突入平原,且指挥不当,最终兵败而死,从而导致蜀汉灭亡,因此认为他的能力平庸。可是,这样的看法其实有些冤枉了诸葛瞻。 虽然诸葛瞻的能力确实可能不如邓艾,但他兵败的主要原因是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邓艾在偷渡阴平时,从自己的三万大军中挑选了精锐部队,跟随他出发。根据司马段灼的回忆,这支部队大约有两万人左右。 蜀地地形复杂,山高谷深,而邓艾的兵力不满两万。与演义中钟会对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不屑一顾不同,历史上钟会得知邓艾要走阴平小路绕过剑阁时,立刻认识到这个计划的价值,因此派遣将军田章等人从剑阁西面的小路进攻江油,与邓艾一起形成包围之势。 钟会派遣的魏军具体兵力史书中没有提及,但田章等人在途中击败了蜀军的三支伏兵。按照汉军的编制,每一支伏兵大约有七百到两千人,因此田章击败的蜀军至少有两千人左右。根据这一情况,田章的部队兵力也应该不少,大约有几千人。 邓艾和田章汇合后,邓艾让田章担任先锋,可见田章的部队战斗力很强,因此邓艾的部队应该有两万多精兵。 而蜀军的整体兵力约为十万,其中大部分驻守在汉中和剑阁,只有一小部分兵力能由诸葛瞻调动。驻守在成都附近的兵力大多已经随廖化、董厥、张翼等人北上支援姜维,诸葛瞻能调动的部队实力不容乐观。因此,蜀军的精锐部队主要集中在汉中和江州,涪城附近能调动的兵力大约只有一到两万。 此外,蜀军在得知邓艾偷渡阴平后,必须等待调兵遣将,这为邓艾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诸葛瞻即便在涪城停留,也并不意味着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因为如果他贸然进军,很可能在途中就与魏军遭遇,若是在半路遭遇,蜀军的战斗力可能会更弱。 在随后的绵竹之战中,诸葛瞻一度击退了魏军。最后,邓艾通过激励士兵死战,才最终击败了蜀军。因此,诸葛瞻在面对强敌时,依然给邓艾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邓艾是名将,连姜维都在他手下连连败北。诸葛瞻作为初次指挥的将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庸才。按照百分制来评估,诸葛瞻的统兵能力至少可以达到80分,属于中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