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尚未苏醒,笔下诉说孤愤,文采风流今犹存,毫发无遗恨。”今天带来一组清末老照片,经过修复上色后,更加直观地呈现了大清风雨飘摇的景象,让人不禁感慨万千。照片中,有街头卖猪头的商贩,有胡同里遛鸟的八旗子弟;有古董贩子,也有坐在轮椅上的中堂大人。在光绪帝葬礼上,跪地的百姓望向镜头的瞬间,大清已名存实亡。
清末街头,一名卖猪头的商贩赤脚蹲在箩筐前,一个猪头摆在箩筐上,案板上还有一把刀和半块排骨,剩下的已经不多。商贩沿街叫卖,能够全部卖光并不常见。当时普通百姓生活水平有限,平时吃不起肉,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
一位十几岁的女孩斜靠在床榻上,对着镜头托腮凝视。她留着整齐的刘海,容貌秀丽,衣服虽然臃肿,但一双小脚却精致无比。当时汉族女子从五六岁就开始裹脚,对三寸金莲情有独钟,尽管朝廷多次禁止,仍然盛行不衰。
戴木枷的犯人,亲属来送饭,或许是最后一次与家人共餐,之后就是生离死别。犯人手中拿着饭菜,心中五味杂陈,自然食不下咽。木枷是清朝狱中常见刑具,根据罪行轻重佩戴不同大小,通常要等到刑场才摘下。刑罚不仅是身体的折磨,更是精神的煎熬。
京城胡同里,一名八旗子弟正逗弄笼中的鸟儿,旁人羡慕不已。到清末,八旗后裔已不复昔日骁勇,多数领着俸银无所事事,每日提笼遛鸟,即便拮据,也要排场十足。
照相馆内,一位乡绅和他的子女拍照,全家颜值出众,衣着金银华丽,自出生便含着金钥匙。穷人衣不蔽体,富人服饰奢华,社会差距显而易见,贫穷限制了他们的生活想象。
寺庙中,轿夫静静等待,乡绅权贵在佛前焚香祷告。天未亮就启程,有人坐在远处抽烟休息,有人站着哈欠连连。古董贩子在鉴别瓷器,庭院主人在窗前观察。地上摆满祖上遗留的珍品,古玩收藏讲究眼力和鉴赏水平,不容马虎。
一位老妇人正展示她的小脚。对女子而言,脚是最隐秘的部位,除丈夫外极少示人。估计这位洋教士花钱才得以一睹小脚风采,不知老妇人是否感到不适。
1896年,李鸿章出访俄国,他坐在轮椅上显得老态龙钟。此前一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被慈禧解职。这次出访,是代表大清参加俄皇加冕典礼。俄国以高规格接待他,李鸿章面对软硬兼施的外交手段,只得虚与委蛇,最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无奈中显出清廷的弱势。
天津郊外的墓地中,坟头密集,却没有墓碑,两名男子驻足凝视,不知缘由。光绪帝葬礼上,梓宫由杠夫缓缓抬着,从紫禁城到清东陵数百里,日夜兼程。沿途大批百姓跪地观礼,许多人此生第一次见此盛景。虽不及慈禧葬礼隆重,但开销仍巨大。对于已奄奄一息的大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让人震惊的是,跪拜的百姓中有人回头望向镜头。这一瞬间清晰表明,当时皇权已经动摇,大清的末路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