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做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贡献,如将都城迁到北京、疏通大运河、组织六次下西洋、五次北征、编修《永乐大典》等等。然而,关于他的五次北征,历来评价不一,特别是后三次北征,争议较大。
毋庸置疑,成祖的北征在巩固明朝的国防、削弱蒙古残余势力、稳定北方边境局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从当时的国情和军事角度来看,成祖晚年的三次北征却显现出明显的失误。
前两次北征的重要性
成祖的五次北征中,前两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次北征发生在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一战中大败蒙古五万精锐骑兵,使得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并纳贡。这一战役的胜利,达到了成祖的战略目标。
第二次北征发生在永乐十二年,明军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了防守严密的瓦剌首领马哈木,并追至土剌河,虽然马哈木逃脱,但瓦剌军队遭遇重创,明成祖通过这一胜利向全国宣布,瓦剌的威胁已被消除。
这两次北征,使得明朝对蒙古的威胁有了明确的认识,蒙古的军事力量无法再对明朝构成大规模的威胁。即使有小股骑兵袭扰边境,也不再对明朝的安宁造成实质性危害。朝廷也可以通过加强边防,轻松应对这些骚扰。
这两次北征得到了朝廷的普遍支持,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国家财政紧张,民生困苦。如果没有之后的三次北征,明朝本可以有几年相对太平的时光。
后三次北征的不足
经过前两次北征后,蒙古开始采取避战策略,不再与明军直接对抗。然而,成祖依然不肯罢休,继续发起北征,试图与蒙古主力决战。实际上,他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战机,反而在严寒、疲劳和粮草不足的情况下,遭遇了重大的损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成祖晚年发起的三次北征是否有必要,值得商榷。此时,蒙古仅派遣小股骑兵进行边境骚扰,并没有打破明朝的防线进入内地。朝廷完全可以让边防部队进行巡逻应对,而不必动用大军。
从军事战术角度分析,成祖的后三次北征也存在重大失误。蒙古军队主要是骑兵,机动性强,几乎没有固定活动范围;而明军主要是步兵,步兵的机动性远不及骑兵,难以在辽阔的草原上找到蒙古主力,形成有效对决。早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调整战略,采用严防边镇、近塞击敌的方式,以避免深入敌境与蒙古主力正面交锋。
成祖继位之前在北平军中待了多年,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他却未从朱元璋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依然持续征战。结果,后来的北征几乎每次都陷入被动。
晚年的北征:病中的征战与物资困境
成祖晚年三次北征时,几乎每次都带病出征,虽然他展现了保家卫国的决心,但身体状况却严重影响了作战判断。实际上,成祖已将大部分国政交给太子处理,他的身体状况和频繁出征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明朝已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持北征。每次北征时,军需粮草经常告急,成祖不得不命令各省组织大量人力运输粮草。即便如此,军队也常因粮草不足而被迫停止进军。
对于成祖的北征,朝廷中的许多官员提出了反对意见,尤以户部尚书夏原吉为最,他明确表示国家财政无法支撑长时间的征战。然而,成祖非但没有采纳这些意见,反而将反对者关押,甚至考虑过采取更极端的手段。这样的做法,显得难以理解。
结论:盛世的虚名与不可避免的危机
虽然成祖在位期间,大明朝确实迎来了一个被称为“永乐盛世”的时期,但这只是一个虚名。成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也不能忽视他在军事上的冒进和好大喜功,特别是五次北征,已经使国家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国内的矛盾愈加尖锐。如果没有仁宗皇帝的接班和调整,明朝的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正如《山河明月》中姚广孝所言,大明朝经不起三代雄主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