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胡志明亲自向毛主席请求派遣一位杰出的将领前往越南,帮助越军抵抗法国殖民者的压迫。尽管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将领,但这次派遣的将领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军事指挥能力,还需要能够妥善处理复杂的国际和人际关系。经过慎重考虑,毛主席选择了陈赓。陈赓不仅在战术指挥上有着高超的技巧,而且他幽默风趣的性格使得他非常适合担任越南军队的顾问。 当时,越南军队的装备非常简陋,战术经验几乎为零。接到任务后,陈赓决定首先对越军进行全面的训练。1950年5月7日,越军的主力第308师开始步行进入云南,接受中国第二野战军著名将领周希汉的严格训练。周希汉以训练要求高、标准严而闻名,经过他的训练,308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连基本的游击战术都不了解的部队,成长为越南军中的精锐力量。
308师回国时,已经全副武装,装备水平超过了中国部分主力部队。为了全力支持越南的抗法斗争,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1950年7月,陈赓抵达越南,并与胡志明、武元甲等越南领导人进行了深入讨论。经过商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发起边界战役。此时,越军经过中国训练,装备更新换代,焕然一新,武元甲和参谋长黄文泰建议先攻占战略位置重要的高平。 高平三面被水包围,背后是陡峭的山脉,防守难度极大。法国军队在此驻扎多年,构筑了密集的堡垒和防线。陈赓分析认为,凭借当时越军的战力和战术,攻占高平的难度非常大。如果攻打不下且伤亡惨重,将严重打击士气,对后续作战不利。因此,他提出先攻占东溪。东溪只有一个法军营驻守,攻占相对容易,而且成功后能大大提高士气。东溪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一旦越军发起进攻,法国军队必然派遣增援,届时越军可以通过围点打援的战术消灭敌方主力。 然而,武元甲和黄文泰对陈赓放弃攻打高平,转而选择东溪有所不满,认为东溪是一个小地方,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经过陈赓的耐心劝说,并在胡志明的支持下,大家统一了意见,决定先攻东溪,308师将负责消灭增援的敌军。1950年9月16日,东溪战斗正式打响,标志着边界战役的开始。 战斗初期,越军表现混乱,1万多人的部队毫无组织,四处盲目进攻,整整一天一夜,消耗了大量弹药,却未能攻下一个仅有一个营驻守的东溪。陈赓得知后,既生气又失望,没想到越军的战术水平如此低劣。他立刻赶到前线,重新部署队形,调整战术,带领部队进行有序的进攻,分主攻、辅攻和掩护,火力部署合理,层次分明,最终成功将法军营团全歼。法军营长彼克中校感叹:越军一夜之间学会了打仗,背后一定有神秘力量在指挥,一定是中国人来了。这一战过后,武元甲和黄文泰对陈赓的战术水平完全佩服。 随后,越军乘胜追击,发起对高平的进攻。法国军队急忙派遣重兵进行增援。陈赓利用308师主力设计了伏击战术,成功击溃了超过8000名法军,最终攻克了高平,边界战役取得了圆满胜利。就在这一时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陈赓奉命回国,准备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在离开之前,他特意购买了一些珍贵的越南特产,打算带回国。 回到中国后,陈赓带着特产前去拜访程世才。当时,无论是资历还是职务,程世才都不如陈赓。程世才的妻子林彬见陈赓带着礼物来,心中颇为疑惑。程世才笑着对妻子解释:这是他欠我的。原来,早在红军时期,陈赓担任四方面军师长,徐海东和许世友曾在他麾下担任团长,而程世才那时只是一个连长。 一年后,陈赓赴上海养伤,随后进入中央区苏,长征开始后担任干部团团长。虽然干部团是团级单位,但其成员大多数为连排干部,装备精良,是红军的精锐部队。在土城战役中,敌军的郭勋祺一度攻至红军司令部附近,局势十分紧急,陈赓亲自带领干部团冲锋,经过激烈战斗,将敌军击退,稳住了红军的阵脚。 1935年夏,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经过多次激战,中央红军的兵力锐减至不到一万人,且衣衫褴褛,粮草极度匮乏。此时,陈赓的干部团伤亡严重,急需补给。于是,他找到了当时担任红30军代理军长的老部下程世才,打算借些物资。程世才毫不犹豫地提供了30多匹骡马和大量粮草弹药,极大缓解了干部团的困境,这真是雪中送炭。张国焘正处于分裂期,若此事被他得知,程世才或许会遭到批评甚至撤职,但程世才毫不担心,他知道师长需要帮助,便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程世才的忠诚与情义深深打动了陈赓,这份情谊一直铭刻在他心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尽管两人分别在不同战场作战,鲜少见面,但这段深厚的友情始终未曾改变。陈赓从越南归来,准备奔赴朝鲜战场,未来何时能再见不得而知,于是特地前往程世才家中表示感谢。程世才欣然接受了来自越南的特产,并向妻子林彬讲述了当年的往事,林彬听后连连称赞两人的深厚战友情谊。1955年,程世才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