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进行一系列战争后,国家的经济反而变得越来越贫困,而唐太宗在连年对外战争中,国家却日益强盛。归根结底,这主要是因为唐太宗的军事能力远远超过了汉武帝。 所谓的军事能力,不仅仅是指挥战斗的能力,还包括军队的建设、管理、后勤保障,以及战略布局等方面。
简而言之,军事实力是指所有与军队和战争相关的事务能力。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非常希望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但他忽视了长期战争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等到他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已经是年老时了。 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注重战争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影响的平衡。虽然唐朝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但李世民的战前准备非常周密。他会选择最合适的将领,合理安排军队的规模,并通过合纵连横的策略分化敌人阵营,争取能拉拢的国家和势力加入自己阵营。 这些周密的战前部署,确保了唐军在每次战斗中都能取得最有利的条件。大家常说,唐初若不灭掉某些国家,便难以称为名将,但如果没有李世民的战略部署和周密安排,这些将领能否成功征服这些国家,尤其是像一战灭国这样的战役,恐怕还是个疑问。 今天,我们通过史书了解了这些历史,站在上帝视角进行评价,但一千多年来,许多军事专家的分析表明,李世民的军事部署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失误。 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回到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想一想,那个时期又有几个人能做得比他更好呢? 李世民一方面能够将战争的成本控制在最低的水平,同时也把战争对国内经济和民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他通过战争掠夺战败国家的财富,这些财富最终也反过来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所以,尽管唐朝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但国家却变得越来越强大。 汉武帝则不同,他不仅忽视了民生问题,在汉匈战争中也犯了许多错误,错失了不少良机,导致了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例如,马邑之谋这一事件,如果汉武帝能亲自出征,或者派出像卫青这样有能力、擅长抓住战机的将领指挥战斗,马邑之战的胜利就能像李牧破匈奴一样,给匈奴重创,从而为后来的汉匈战争奠定更好的局面。这反映出,汉武帝在战前准备上的工作远不如唐太宗李世民。 此外,汉武帝任用了李广利这样无能的将领,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显示了他在选将用人的失误,远不如唐太宗李世民精明。 这些问题共同反映出,汉武帝刘彻的军事能力,不及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