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清朝同治朝廷正式开始运作。虽然名义上最高权力属于同治皇帝,但实际的权力掌控者是慈禧太后。当时,清朝面临着内外的双重困境:南方的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依然在继续作乱。清朝虽然成功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更加严峻。西部的局势发生了动荡,首先是陕甘地区的百姓因防务空虚而起义,紧接着,西域的大片土地也被中亚的侵略者占领。 在这样的背景下,晚清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西域,成为这一时期值得铭记的重大历史事件。 19世纪70年代,中亚的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占领了我国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同时,沙俄也看清朝刚经历内乱,内外形势疲弱,于是趁机攻占了伊犁地区。这个时候,清朝朝廷就开始围绕西域的局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当时清朝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海防派的代表李鸿章认为,清朝面临的首要威胁来自海上,因此应该将大部分经费用于发展海军,强化海防。李鸿章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毕竟鸦片战争的两次失败,都是源于敌人通过海路发动的进攻。然而,由于清朝的财力有限,如果将全部资金投入海军建设,收复西域的资金就无法保障。
另一派,塞防派则认为,如果西域失守,西北各省的防线将彻底崩溃,列强的侵蚀将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清朝的分裂。因此,西域的防卫至关重要。 同治时期的西太后虽然面临财政困境,但她明白海防和塞防都同样重要。只是问题在于,财政上实在难以同时兼顾。 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承担起收复西域的重任。为了筹集经费,左宗棠清楚地知道朝廷无法提供支持,因此决定自筹资金。由于个人财力有限,左宗棠便向汇丰银行借款。虽然阿古柏的侵略得到了英国的支持,但汇丰银行依然同意贷款给左宗棠。原因很简单,左宗棠承诺支付高额利息,这令银行家们趋之若鹜。而且,英国方面也担心如果阿古柏失败,银行借出的款项将无法收回,因此银行家们向英国政府施压,要求停止对阿古柏的支持。 可以说,左宗棠这一策略堪称一箭双雕。 左宗棠的军队进入西域后,首先收复了北疆地区,随后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成功从阿古柏手中收回了南疆。当阿古柏意识到自己占领的领土全部丧失后,心灰意冷,最终在绝望中自杀(或有说法称他是被吓死的)。 虽然阿古柏的部分领土已经被收复,但伊犁地区仍在沙俄手中。为此,左宗棠一方面派遣使者与沙俄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则坚定表示,如果谈判不成,他将带兵征讨,誓要武力收回伊犁。 沙俄的军官了解了左宗棠与阿古柏交战的情况后,深感左宗棠及其部下非同小可。如果贸然与左宗棠军队开战,即便胜利,也可能对沙俄的国际形象造成极大损害,甚至可能引发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打击。因此,沙俄最终与清朝代表达成协议,同意撤出伊犁地区。但仍有部分西域地区被沙俄占领。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左宗棠成功收复了大部分西域地区,为清朝维护了近代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左宗棠的这一壮举,堪称对国家的一大贡献,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左宗棠,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