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的次子高洋所建立。北齐共历经六位皇帝,存在了二十八年。显而易见,北齐的皇帝在位时间普遍较短,平均不到五年。虽然其中一些皇帝有幸善终,但他们的死亡年龄都未超过35岁,要么因政变被杀害,要么英年早逝。
高洋(34岁) 高洋是北齐的开国皇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务,之后在其兄高澄的帮助下,逐步升任左仆射、尚书令等重要职位,受到重用。到了武定七年(549年),高澄被刺杀,高洋抓住机会掌控了东魏的权力。武定八年(550年),他逼迫孝静帝禅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作为北齐的开创者,高洋努力治国,鼓励农业发展,提倡学术,制定法律,整顿吏治。北齐的国力迅速增强,多次击败柔然等部落,并进攻萧梁,拓展了领土至淮南。很多历史学者认为,高洋如同一位圣主,给北齐带来了强盛的局面。 然而,高洋取得这些成就后,渐渐变得自负,纵酒成性,行事暴虐,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宫殿,赏罚失当,最终因酗酒过度去世,享年仅34岁。他去世后,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天统初年(565年)改谥为景烈皇帝,庙号威宗。后来,武平初年(570年),又恢复了原来的谥号。 高殷(17岁) 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是北齐的第二位皇帝(559年—560年在位)。他是高洋的长子,母亲是昭信皇后李祖娥。天保元年(550年),高殷被立为太子。天保十年(559年),他继位成为皇帝,年号乾明。在位期间,他任用了杨愔推行改革,导致了朝廷内部矛盾的激化。 乾明元年(560年),太傅常山王高演发动兵变,篡位自立,娄太后下令废除高殷的帝位,将其软禁在晋阳。皇建二年(561年),高演派人将高殷杀害,时年仅17岁。 高演(27岁) 高演(535年~561年),字延安,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是北齐的第三位皇帝。废帝高殷被废除后,高演被任命为太傅,并在娄太后的支持下发动兵变,篡位成功,年号皇建。他在位期间,注重选拔贤能之士,关注民生,大力发展屯田,设置粮仓。同时,他依法治国,亲自征讨库莫奚,北上长城,成功击退敌人,文治武功兼备。 不幸的是,高演在位期间,虽有卓越表现,但他也未能逃脱早逝的命运。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因病去世,时年仅27岁,庙号肃宗,谥号孝昭。可以说,北齐虽然不缺乏能力出众的皇帝,但这些君主的命运却都非常短暂。 高湛(32岁)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小字步落稽,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是北齐的第四位皇帝(561年~565年在位)。在高演去世后,高湛继位,年号太宁。在位期间,他多次派遣将领击败北周,并亲征解救晋阳和洛阳。他具有帝王的度量,能够团结文武百官,得到了朝臣的支持。 然而,高湛后期进行过多次残酷的宗室清洗,导致朝政混乱,国家陷入动荡,北齐的国力逐渐衰退。河清四年(565年),高湛将帝位传给了太子高纬,自己则自号太上皇。最终,在天统四年(569年)1月13日,高湛去世,时年仅32岁,庙号世祖,谥号武成皇帝,葬于永平陵。高纬(22岁) 高纬(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字仁纲,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是北齐的第五位皇帝(565年—577年在位)。他于太宁二年(562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河清四年(565年)继位。高纬在位时,任用了一些奸臣如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他宠幸冯小怜,先后杀害了博陵王高济、琅琊王高俨、兰陵王高长恭等人,使得北齐的国势日益衰弱。 武平七年(576年),北周的宇文邕东征,北齐大败,邺城被攻破。577年2月4日(十二月二十日),高纬将帝位传给了皇太子高恒,但随即带领高恒及其他幼主准备投降陈朝。不幸的是,他们途中被北周军队俘虏,最终高纬被指控参与谋反,于577年10月被赐死,时年仅22岁。 高恒(8岁) 高恒(570年—577年),是北齐的末代皇帝,高纬之子,母亲为皇后穆邪利。高恒即位时年仅8岁,短短24天后,北齐的都城邺城就沦陷,朝廷陷入了混乱。高恒和他的父亲高纬等人企图逃往南方的陈朝,但因心腹大臣高阿那肱与北周暗中勾结,最终所有人都被北周俘虏。建德六年(577年),高恒与高纬一同被害,北齐也随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