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野战军下辖了三个兵团,其中第三兵团的司令员是陈锡联,第四兵团的司令员是陈赓,这两位司令员没有什么争议。然而,关于第五兵团司令员的选举,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有两位候选人,一位是第一纵队的司令员杨勇,另一位是第六纵队的司令员王近山。虽然杨勇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资历比王近山深。事实上,杨勇最初是担任第七纵队的司令员。原本的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离开后,刘邓首长决定将第一纵队和第七纵队合并,组成新的第一纵队,并让杨勇担任司令员。可以说,杨勇和王近山的革命经历非常相似,二人都曾在红军时期担任正师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也都担任过团长和旅长,后来又成为刘邓大军的主力纵队司令员。 从战功的角度来看,王近山可能还稍胜一筹。由于这一原因,当刘邓首长最终选择杨勇担任第五兵团司令员时,王近山感到非常不满,他认为自己并不比杨勇差。然而,邓小平对王近山的反应进行了严厉批评。 那么,邓小平为何如此看重这一选择呢?作为一位老首长,邓小平自然有着清晰的判断。
在王近山的军旅生涯中,缺失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刘邓大军征战中原时,最艰难的阶段是什么呢?那就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项由毛主席亲自部署的战略,关系到全国战局的走向。刘邓大军在这场斗争中的贡献极为重大。然而,大别山的战斗异常艰难,没有后方的支援,代价非常沉重。在进入大别山之前,刘邓大军有12万人,但出来时却只剩下不到6万人,损失了一半的兵力,连重武器都丢失了。 然而,王近山并没有参与这场艰苦的战斗。令人疑惑的是,王近山的家乡就在大别山,他本应亲自回到大别山带领部队冲锋,为何却没有参与呢? 原来,王近山在一次车祸中受伤,错失了这次关键的机会。那是一个雪天,路面非常滑,王近山刚刚从刘邓首长那里领取了作战任务,急忙赶往纵队司令部。在催促司机加速的过程中,司机失误,发生了翻车事故。王近山的腿被压在车下,造成了大腿粉碎性骨折,伤势非常严重。当刘邓首长来看望王近山时,王近山忍不住哭了。 王近山确实感到非常伤心,因为在部队即将打大仗的时候,他却无法继续带领部队作战。结果,他没有参加千里跃进大别山。邓小平在晚年高度评价了第六纵队在大别山的战斗贡献,并称六纵是贡献最大的部队。 然而,这与王近山并无太多关系。当时,第六纵队由政委杜义德指挥,几个师长如李德生、尤太忠、肖永银等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并最终得到重用,而王近山并没有什么机会表现。 在刘邓首长最为困难的时刻,王近山并不在场,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与此相对的是,杨勇和陈锡联都在,所以杨勇在刘邓心中的地位自然比王近山更为重要。 至于刘邓大军的三位兵团司令员,陈锡联出自红四方面军,陈赓则兼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双重身份。第三位兵团司令员如果再选择王近山,红四方面军的比例就过高了。 因此,杨勇作为中央红军的将领出身,担任第五兵团司令员,既能平衡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在第二野战军中的比重,又符合整体的需要。所以,即便王近山在战场上有过卓越表现,他也不可能担任兵团司令员。这不仅是山头平衡的需求,也是大别山事件的一个深刻原因。邓小平还指出,杨勇更擅长团结他人,而兵团司令员不仅仅是以战功为标准的。 1955年,在授衔时,杨勇顺利被评为上将,而王近山由于没有担任兵团司令员,最终只能退一步,成为开国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