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空城计,这也是诸葛亮最为冒险的一次战略。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司马懿带领大军攻占了街亭,接着一路猛攻,打入了蜀汉的西城。面对如此强敌,诸葛亮当时处境极为困难,他手中不仅没有兵力、没有马匹,也没有充足的粮草,几乎什么都没有。当时,手下的人劝他放弃西城,带领大家撤退。然而,诸葛亮却坚定地说:今日放弃一座城池,明天就会失去更多的土地,最终我们连国都都保不住了。
诸葛亮这番话让所有手下都为之一震,大家没有再犹豫,决定誓死守住西城。然而,面对敌军的庞大力量,守城的士兵们也清楚,他们总共才有2500人,而敌人有15万兵力,几乎可以轻松将他们全部消灭。 虽然诸葛亮心中也有担忧,但作为军队的领导者,他必须保持冷静、不能慌乱。于是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扇子,心生一计。他命令打开城门,让所有侍卫和士兵隐蔽起来,只让一些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城中打扫街道,给敌人一种城中清空、请君入瓮的感觉。 而诸葛亮自己则坐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品茶、弹琴,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即将来临的危险。琴声在西城上空回荡,听起来既悠扬又悠长。然而,在司马懿的眼中,这一切却像是在给自己倒计时。诸葛亮那副镇定自若的姿态,仿佛是在等待敌军的到来,丝毫没有表现出即将面临生死的紧张。 司马懿对诸葛亮非常了解,他知道诸葛亮极其聪明,深谋远虑。看到空城中的一切,他反而产生了疑虑,觉得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陷阱。司马懿认为,诸葛亮肯定已经在城中埋伏了伏兵,如果贸然进入,必定陷入圈套,最终送命。于是,经过短暂的思考,他命令大军撤退。 见到敌军撤退,诸葛亮终于松了一口气,心中的石头落地。守城的士兵们纷纷投来崇敬的目光,这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也因此流传千古,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回想当时,诸葛亮坐在轮椅上,手持扇子,竟凭此一计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显示了他的高超心理战术。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性格疑虑重重,而自己这一番冷静应对,恰好打破了敌人的心理防线。 有很多人以为诸葛亮的轮椅是因为腿部有问题,但其实并非如此,正是他的智慧使得他巧妙运用了这一道具。古代的轮椅被称作车撵,它的设计与现代的轮椅有所不同,虽然现代轮椅多用于残障人士,但在战场上,速度和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坐轮椅自然不太适合快速行动。那为什么诸葛亮坐轮椅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稳定军心。通过坐轮椅,诸葛亮向士兵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与你们同在,我不会抛下任何一个人。此外,这还具有震慑作用,即使他身处轮椅,依然能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这种气定神闲的姿态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轮椅也让诸葛亮看起来更有一股沉稳的气质,这使得敌人不得不对他产生更深的敬畏和疑虑,甚至会三思而后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一直是智谋与深沉的象征,而这种轮椅形象,更是给人一种睿智且近乎超凡的印象。 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并不是唯一一位坐轮椅的军事人物。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孙膑,鬼谷子的弟子,也是庞涓的师兄。孙膑的经历同样充满了智慧与悲剧。庞涓因嫉妒孙膑才华,将其残害至成为残疾,孙膑的双腿因此受损。然而,这并没有削弱他在战场上的谋略与冷静,正如诸葛亮一样,孙膑在面临困境时依然能够冷静应对,运筹帷幄。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智慧与冷静才是决胜的关键。而诸葛亮和孙膑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身影,也让我们更加明白,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是体力上的强大,而是心理上的坚定与智慧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