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的西城城头,诸葛亮攥着羽扇的手泛白。刚传来街亭失守的消息,他没先骂马谡,反倒盯着帐下诸将的脸,像是在找什么人。
咱们从小就听,马谡丢了街亭才被斩。可细想就有疑问,蜀国当时本就缺人才,诸葛亮为啥非杀这个自己亲自提拔的亲信?要知道,马谡之前跟着他出谋划策,不少主意都挺管用。
先说说街亭这事儿。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特意嘱咐靠山近水扎营。可马谡偏要学韩信背水一战,把营扎在山顶。结果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几万大军一下就垮了。按军法,战败该罚,但蜀国历来有从轻发落的例子。比如赵云也曾战败,也就被贬了级,没多久就官复原职。
马谡的待遇为啥天差地别?其实关键不在战败本身,而在他撞破了诸葛亮的一个“私心”——北伐背后的权力布局。诸葛亮北伐,表面是兴复汉室,实则还有个隐藏目的:巩固自己在蜀国的话语权。
刘备去世后,蜀国朝堂分成两派。一派是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集团,另一派是李严领头的益州本土集团。李严一直盯着丞相之位,俩人明里暗里较劲。北伐就是诸葛亮的筹码,打胜了,荆州集团的地位就稳了;打败了,李严那边肯定会借机发难。
马谡正是诸葛亮安插在军中的关键棋子。他是荆州人,又是诸葛亮的门生,提拔他既能强化自己的控制力,还能培养接班人。这次让他守街亭,就是想给个立大功的机会,好名正言顺地提拔。可马谡偏偏把事办砸了,还当着众将的面,喊出了“丞相北伐只为固权”的话。
这话一出口,就等于把诸葛亮的底牌掀了。军营里有不少益州集团的将领,这话传出去,北伐的正当性就没了。诸葛亮当时脸都青了,他知道这时候必须表态。
有人说诸葛亮哭是舍不得马谡,其实那眼泪里有太多无奈。斩马谡前,他和马谡谈了一整夜。没人知道具体聊了啥,但第二天行刑时,诸葛亮特意让全体将士围观。他举着酒杯对天说:“不是我要杀你,是军法要杀你。”这话明着说给马谡听,实则是说给李严和益州集团的人听。
杀了马谡,诸葛亮还做了件耐人寻味的事:自请降职三级。这招太高明了,既显示了自己执法公正,又堵住了反对派的嘴。李严本来想借机发难,一看诸葛亮把姿态放这么低,反倒没了说辞。
更关键的是,斩马谡还能震慑军中将领。诸葛亮借着这事明确态度:不管是谁,哪怕是我的亲信,敢坏我的事、乱我的布局,都得死。这一下,荆州集团的人更不敢怠慢,益州集团的人也收敛了不少。
说到底,马谡就是个权力博弈的牺牲品。他的悲剧在于,既没守住战场的街亭,又不小心撞破了朝堂的“街亭”。诸葛亮挥的那把泪,一半是惜才,一半是为自己的处境心酸——想成大事,就得有牺牲亲信的魄力。
回头看这段历史,其实和职场挺像。有时候老板处罚某个员工,看似是因为工作失误,实则可能是为了整顿团队或者平衡关系。你觉得诸葛亮斩马谡做得对吗?如果是你,会选择杀马谡以正军法,还是留着他戴罪立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