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代史书的记载,在上古五帝晚期,中原地区的最大敌人并非位于山东的东夷,而是位于江汉平原的三苗。由于三苗频繁地发起叛乱,背离天命,尧、舜、禹三代帝王因此相继对三苗发动了征伐,这场战争长达至少50年。最终,大禹成功击败了三苗,这场战斗被史称为伐三苗之战。 现代的考古学发现,也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实证支持。湖北天门一带的石家河遗址以及相关的遗址,约在4000年前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市遭到摧毁或被遗弃。更为重要的是,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量与王湾三期(洛阳涧西区)相关的文化元素,甚至祭祀与丧葬习俗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显然,王湾三期的先民战胜了石家河的先民,这种文化的融合与变化,正是因为王湾三期对石家河进行了一场毁灭性的征战。这些考古发现与史书中关于禹征三苗的记载相吻合,因为王湾三期的时间与史书记载的大禹时期重合,而石家河文化的灭亡正发生在三苗势力活跃的时期。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王湾三期对石家河文化的毁灭,可能正是史书中所称的禹征三苗之战。 那么,为什么中原华夏要与三苗爆发战争呢?大禹是如何击败三苗的?史书提供了一些线索,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则提供了新的视角。《尚书·吕刑》中的记载提到,尧帝宣战时明确指出,三苗不仅常常北上侵扰中原,还违背盟约,甚至内部矛盾加剧,百姓疾苦,道德沦丧。因此,尧、舜、禹三代帝王看到了制止三苗的时机,便以替天行道的名义展开了征伐。 晋朝的郭璞在注释《山海经·大荒南经》时提到:昔尧以天下为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这表明,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原与三苗之间曾有过和平的盟约。然而,三苗不仅多次入侵中原,还参与了中原的权力争斗。帝尧对此深感愤怒,趁三苗内部动荡加剧时,发起了对三苗的征讨。 尤其是在帝尧的誓言中,提到遏绝苗民,无世在下,意图通过武力彻底根除三苗,让其后裔不再存在。这也显示了尧帝对三苗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至于尧帝为何如此憎恨三苗,仍然是历史中的一大谜团。(下图为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人首像,可以看到上古三苗人特有的面貌) 帝尧宣战之后,史书记载: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丹水即今天的丹江,流经河南南阳淅川县。结合考古研究,尧帝与三苗的主要战场位于南阳,而尧帝的目标是收复中原失土。然而,《中国军事通史》指出,尧帝似乎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当帝舜继位后,继续向三苗发动战争,但与帝尧采取的斩草除根的策略不同,帝舜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他不仅进行军事打击,还试图安抚三苗的民众,提出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等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帝舜的军事行动并不顺利,他在南征三苗的途中,不幸在苍梧(今湖南九嶷山)战死。值得注意的是,帝舜的安抚政策成为后世中国政府处理叛乱或异族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大禹继位后,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时机。根据《墨子·非攻下》的记载,三苗地区发生了地震、水灾等自然灾难,民众陷入恐慌。大禹抓住这个机会,一举击败了三苗。石家河文化遗址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与征服的残酷。 2018年,学者谭亮成等人通过对南北各地石笋的研究,发现从距今5700年到4300年,中国整体气候逐渐变得干冷。到了4300年前后,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降水量增多,而北方则依然保持干冷少雨的状态。这种气候差异对双方的势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北方长期干冷的气候导致农作物歉收,人口压力加大,迫使北方人向南扩展,寻找适宜的农田资源。这或许也是尧舜禹三帝征伐三苗的深层原因之一,战争的责任并不完全在三苗。而南方的水网发达,4300年前后的气候变化减少了水灾,使得三苗的势力迅速崛起,石家河文化逐渐向低洼地区扩展。随着4300年后降水量的增加,频繁的洪灾袭击了低洼地区,给石家河文化带来了沉重打击,最终导致其衰亡。 因此,中原集团最终能够击败三苗,气候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禹征伐三苗时,石家河文化遭遇了地震和洪灾等自然灾难,三苗在最脆弱的时刻被大禹一举击败。 总结来说,三苗集团在上古时期曾是中原的强大敌人,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它逐渐衰退。更重要的是,尧、舜、禹三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领导中原集团,最终战胜了三苗,迫使其迁徙到南方,从此脱离了中国的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