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去世后,仅一小时,慈禧太后便下令紧急调动李鸿章的淮军入京,同时命令内务府大臣荣禄严守宫门。等一切准备好后,她才召集王公大臣进入宫中。她的行动迅速果断,完全没有显示出一丝刚刚失去儿子的悲痛情绪。
同治帝去世后,因没有留下继承人,慈禧太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谁来接替这个位置?谁来掌握朝廷的权力,这成了最紧迫的问题,其他的事情可以暂时搁置。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众说纷纭。有说他死于天花的,也有说是梅毒,甚至有说是因疥疮而死,真相至今没有定论。 从翁同龢的记载来看,当时两宫太后召集内阁、六部、九卿等官员开会讨论,但实际上发言和控制局面的人只有慈禧一位。慈安太后由于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几乎没有参与实际的决策,也不擅长在这种重大问题上与慈禧对立。慈禧完全把握了局势,忘却了丧子之痛,也不顾大清的传统制度,开口问的第一句话竟是:此后垂帘如何? 现场气氛顿时变得尴尬,一位大臣小声提醒道:择贤而立,之后再恳请垂帘。这时慈禧才意识到,自己太急于讨论垂帘听政,而此刻最重要的是确定继位皇帝。她马上改口,说:以宗社为重。然后,她迅速宣布了自己的立场:若年长者不愿,须由年幼者来教育。 咸丰帝去世后,慈禧与慈安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诛杀了顾命八大臣,重新夺回了政权,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翁同龢的笔记中提到,当时的诸王和大臣们并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似乎没有人敢与慈禧对抗。随后,慈禧开始为自己早已决定的人选做铺垫: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易,我二人同心,汝等敬听。接着,慈禧借着与慈安联合的名义,宣布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继位皇帝。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慈禧的意图,但他们依然恭敬地跪拜,遵从命令。 为了避免拖延,慈禧立即命令李莲英带领十六名太监,在荣禄的卫兵保护下,冒着大雪去接载湉进宫。没过多久,鲜艳的杏黄轿子便把正在啼哭的载湉带进了宫中,安排他在同治帝遗体前行礼,随后更换衣帽,坐上了龙椅,接受朝贺。从此,大清帝国正式进入了光绪时代,意味着继承道光帝的遗位。为什么是四岁的载湉,而不是其他皇子?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从父系来看,载湉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跟同治帝属于同一辈分,都是载字辈的兄弟。其次,从母系来看,醇亲王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可以说,慈禧既是载湉的伯母,又是姨妈,亲上加亲,家庭关系深厚,自然不会让外人插手。 慈禧坚持让载湉继位,还有更深层的政治考虑。因为载湉继位后,名义上继承了咸丰帝的皇位,慈禧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皇太后的身份掌握实权。如果选择了其他溥字辈的皇子,慈禧就只能成为太皇太后,这样即便继续垂帘听政,也无法再掌握那么多的权力。 慈禧的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出于家庭关系的亲近,更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载湉年仅四岁,既方便管理,又容易操控。而且,醇亲王奕譞性格懦弱,相比其他亲王,更容易被慈禧控制。慈禧深信奕譞在辛酉政变中的支持,使得她对他和载湉有了更多的依赖和信任。 然而,慈禧虽然在权力的争夺中非常成功,但作为母亲,她却是失败的。坊间曾流传同治帝因梅毒早逝,而慈禧为了皇室尊严,强令太医按照天花治疗,导致同治英年早逝。但这些流言并不可信,尽管历史上也有虎毒食子的悲剧,慈禧实际上对同治有着很高的期望,也为他付出了许多母爱。 据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龄的记载,慈禧晚年时常陷入深深的孤独,常常独自拿着同治小时候使用过的小物件,回忆过去。此时的慈禧,不再是那个权欲滔天的太后,而更像是一位失去儿子的孤独母亲,带着悔恼与自责,感叹自己在母亲角色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