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位在西汉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经问过群臣:我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群臣纷纷作答,但都没有切中要点。于是刘邦自己说道:在运筹帷幄、指挥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在安定国家、关心百姓、保障粮道,我不如萧何;在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物,我能够利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在汉初三杰中,韩信因为功高震主,首先被剥夺了兵权,之后被任命为楚王。然而,因他被人诬告,最终被贬为淮阴侯。后来,韩信因与陈豨勾结反叛,被吕后和萧何联合设计诱杀,且全家三族被满门抄斩。那么,问题来了,韩信被杀后,张良和萧何又是如何自保的呢? 张良
首先来说张良。张良自幼体弱多病,自从刘邦进入关中,天下初步安定后,张良便以身体多病为由,闭门不出。在刘邦的地位逐渐稳固后,张良秉持着可以有可以无,时进时退的处事原则,这种态度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汉初,刘邦和异姓王的斗争异常激烈,但张良很少参与其中的谋划。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始终恪守疏不间亲的原则,不轻易介入。《史记》和《汉书》对张良如何协助萧何谋划也并没有过多记录,但这并不影响他后期的功绩。在刘邦进行功名封爵时,张良被命令选择三万户作为食邑,但他谦虚辞让,提出希望封赐他与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江苏沛县。刘邦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张良被封为留侯。张良对于功名利禄一直保持着淡泊的态度。 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张良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担心自己的利益遭到损害,于是主动请辞,告退归隐,专心修道养生,信奉黄老之学,静心养气。张良晚年跟随赤松子游历四方,最终在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去世,享年七十有余,被追谥为文成。 从个人的观点来看,张良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并未掌握兵权,且自己并不贪恋权位,因此刘邦和吕后都没有把张良当作威胁。张良最终主动退出,得到了善终。 萧何 与张良的平稳不同,萧何的自救经历则充满了波折。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位为帝,为了巩固新生的西汉政权,他开始逐一削除异姓王的威胁。当刘邦看到韩信功高位重,掌握兵权时,便开始先从韩信入手。在除去韩信的过程中,萧何为刘邦出谋划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萧何帮助吕后合力诛杀韩信,实际上是汉高祖为了稳固政权、去除隐患的策略,这也为刘邦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宠爱,并且加封了萧何五千户的封地。由此,后人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而,随着刘邦清除韩信等异姓王的势力后,萧何的权力也引起了刘邦的警惕。 在这时,萧何受到了召平的提醒,意识到自己可能面临危险,于是急忙入朝面圣,主动辞去封邑,并将大量家财用于军需,转入国库。刘邦看到萧何如此行事,非常高兴,随即给予奖励。当刘邦外出征战时,萧何更是采取了通过自污名节的方式来保全自己。 有一次,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后,返回长安时,百姓们上书控告萧何以低价强买民间土地房屋,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得知这一消息后,刘邦命令将萧何拘禁,并上刑具加身。萧何当时年事已高,身体虚弱,走路困难,刘邦见状心生不忍,最终决定宽恕他,放他回去。 萧何因此更加谨小慎微,尽全力去安抚刘邦。虽然他身负刑具,身体感到不适,衣衫褴褛,但刘邦见他如此卑微,也觉得有些愧疚,于是主动宽慰了他。自此,刘邦便不再怀疑萧何,萧何也避开了与韩信类似的命运。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太子刘盈即位为帝,史称惠帝。萧何继任丞相。由于年事已高,萧何推荐曹参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享年八十岁,谥号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