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表达了诸葛亮未能完成心愿的遗憾,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到无比痛惜。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从208年起走出隆中辅佐刘备,整个一生几乎都在为恢复汉室而奋斗。 即使刘备去世,诸葛亮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五次北伐,直至最终病死在五丈原。他的第一次北伐,历史上常说如果不是马谡失守街亭,或许蜀汉历史会有所不同。但其实,战场上远非仅仅是一个街亭那么简单。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出征前,他给刘禅写了《出师表》,其中透露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紧迫感。为什么那么急?因为蜀汉的地盘虽然安稳在益州,但与曹魏相比,人口和兵力都显得微不足道,时间拖得越久,形势只会对蜀汉越来越不利。
这场战争刚开始时,情况相当顺利。《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祁山,军队整齐有序,军纪严明,奖励和惩罚都很明确,令行禁止。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背叛曹魏,投降了蜀汉,关中地区为之一震。 曹魏的明帝曹叡感到压力,亲自前往长安指挥,派遣名将张郃率领五万大军来迎战。 诸葛亮深知张郃的实力,因此决定选一名能守住关键位置的人来把守街亭。街亭位于陇右通往关中的要冲,守住了这里就能切断曹魏与陇右的联系。他选择了参军马谡来守卫街亭。 马谡向来喜欢谈兵法,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尽管刘备临终时曾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似乎忘记了这句话。 当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没有按诸葛亮的安排驻扎在道路两旁,而是把兵力集中在山上,认为这样可以凭借高地优势形成破竹之势。张郃迅速带领大军包围了山脚,切断了水源,蜀军因此大败,街亭最终丢失。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只得撤兵。许多人把这场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马谡,但其实这场战斗的损失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严重得多。 《三国志》里提到一个细节,诸葛亮在撤兵时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意思是将西县的百姓迁移,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刚刚占领的土地。 战后,诸葛亮向刘禅请罪,承认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街亭失守,并主动请求降职三级。然而,少有人注意到,这场战役让他失去了十位重要的大将。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其中最著名的将领是赵云,他当时负责带领疑兵出斜谷,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的注意,任务完成后,他亲自断后,虽然没造成太大的损失,但不久后却因病去世。 其余七位将领的事迹史书上鲜有记载,他们很可能是在前线阵亡的。还有三位将领,诸葛亮亲自下令斩杀,分别是马谡、张休和李盛。除此之外,还有七十多名曲长和屯将,这些都是蜀汉的中层军官。此外,还有一千多名精锐,如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这些都是蜀汉的精英部队。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第一次北伐初期那么顺利,三郡投降,关中震动,怎么会损失这么多重要将领? 其实,战争从来都是两方力量的较量。曹魏的反应非常迅速,曹叡亲自坐镇,张郃和曹真这两位名将带领大军迎击。蜀汉虽然占领了三郡,但由于兵力不足,必须分兵防守,前线本就处于劣势。 马谡失守街亭只是引发的导火索,真正的损失是在后续的拉锯战中。赵云在斜谷面对曹真大军时,虽然成功完成疑兵之计,但精锐骑兵的损失也相当惨重。 这些战死的将领,可能是在攻占各郡时牺牲,也有可能是在退后时遇难,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他们的具体情况。 诸葛亮在处决马谡时,心里一定十分痛苦。《三国志》记载,戮谡以谢众,表面看是依照军法执行,实际上充满了无奈。他清楚自己在用人上犯了错误,杀马谡也是向全军谢罪。但更让他心痛的是,他积累多年的军事资源几乎已被消耗殆尽。 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道: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这意味着这些精锐兵员是从各地招募来的,益州本地根本无法补充这样的损失。如果再拖几年,恐怕将损失三分之二的军力,到时候怎么继续对抗曹魏? 许多人认为,如果街亭没有失守,第一次北伐或许能够成功。然而即便马谡守住了街亭,曹魏也可能调动更多兵力进行反击,蜀汉能否守住陇右,粮草是否充足,这些都是未知数。更何况,刘备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元气大伤,诸葛亮花了五年时间恢复国力、平定南中,才积攒起有限的资源。 所以,第一次北伐与其说是蜀汉的巅峰,不如说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赌曹魏准备不足,赌三郡百姓的支持,赌街亭能够坚守。然而,最终的结果是,蜀汉输了,而且输得非常惨。 那些在北伐中牺牲的将领,除了赵云之外,其他十位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传记,只能从零散的史料中找到他们的名字。他们可能曾随刘备进入蜀中,或者在南征时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北伐中默默地为国家献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