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尤其是大寨精神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推崇。大寨村吸引了9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成为全国的学习典范,然而毛主席始终没有亲自到过大寨。 那么,大寨村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那里自然环境非常严酷,解放前,村民们基本靠天吃饭,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陈永贵带领村民们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开辟了梯田并修建了水渠,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
大寨村的粮食产量显著提高,陈永贵也因此成为了模范代表,甚至毛主席也听闻了他的事迹。在毛主席的建议下,陈永贵出任副总理,主管农业工作,大寨也因此成为了农业领域的象征和旗帜。 随着大寨村成为全国的标杆,各界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多问题被掩盖了,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有机会深入探讨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那时,800多名农业专家和代表们到大寨进行调研,才揭示出了潜藏的一些问题。 1978年7月,中国农学会在太原召开大会,之后,新中国的第一任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应大家的推荐,带领团体前往大寨参观学习。令大家意外的是,到了大寨后,看到的却是一片令人失望的景象。虎头山上的树木几乎被砍光,山顶被改造成了人造小平原。山上种植的小麦,正值夏季收割期,但大部分麦穗都没有长出,能够抽穗的麦粒也都瘦弱干枯。虽然玉米长得相对较好,但病虫害却严重,参观的代表们对此感到难以置信。 实际上,早在以前就有报告指出大寨存在的问题,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陈永贵成为副总理后,大寨的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但其中不乏虚报成分。杨显东起初也无法相信这些说法。然而,当杨显东亲自到大寨看到这一切后,他感到非常沉重。作为新中国首任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一直有着深厚的农业情结。大寨作为全国的典范,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全国农业的发展。回到北京后,杨显东立即组织了一场座谈会,探讨大寨问题。在会上,杨显东明确表示:我们必须揭开大寨的盖子!他的意见得到了许多农业经济学家的支持。 1979年春,在全国政协的小组讨论会上,杨显东对陈永贵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指出:陈永贵成为副总理后,至今却不承认自己存在的严重错误。当时,陈永贵仍然担任副总理,这番话让在场的委员们都感到震惊。有人认为杨显东的发言不妥,但他态度坚决地说:我为自己的言论负全责。此时,中央也收到了大量来自山西群众的举报信,大多数与陈永贵和大寨有关,陈永贵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 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陈永贵的辞职报告,陈永贵主动辞去了副总理职务。1983年,陈永贵被安排到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因病去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