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襄毅公
彭泽(1459年—1530年),字济物,号幸庵,陕西兰州卫(今兰州市)人,明中期大臣,《明史》卷一九八将其与杨一清、翁万达等并列立传。杨一清是首辅,翁万达是“嘉靖第一边臣”,彭泽能与之同列,足见其在时局中的重要影响。《明史》记载彭泽生平相对简略,但彭泽自撰《墓志》则十分详尽地记录了其身世,是我们了解彭泽的最可贵资料。彭泽既编撰《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还自撰《墓志》,留下了两位兰州名人的翔实资料,是对兰州文史的重要贡献。
彭泽祖籍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后迁至长沙,他自称“长沙彭氏”就源于此。明初,彭泽祖上担任兰州卫后千户所负责人,遂落籍于兰州(《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彭泽,陕西兰州卫官籍。”)。由此可知,兰州彭氏虽非显宦,但世代为官、家境殷实,这为彭泽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了较好基础。
从九岁起,彭泽先后拜多人为师,比如昌平教谕殷富、举人殷实、肃王府长史李栗庵等,受教育的起点很高。考举人时,又得到名宦许进的大力奖掖,其“妻舅祖翁”、南阳太守段坚也赏识并教导他。成化十九年(1483年)中举,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彭泽自九岁求学,至32岁成进士,从研治《尚书》到《诗经》再到《周易》,既猎取了功名,也打下了厚实的文史功底。此后其仕途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多任武职,而述作不辍、吟咏相继,都是十数年寒窗之功。
考中进士后,彭泽先后任工部主事、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等职。这是青年进士惯见的仕途。弘治十三年(1500年),彭泽出任徽州知府。徽州是彭泽仕途较为关键的一站。在任时,彭泽要嫁女儿,置办了数十件漆器,这在当时算是贵重物件,结果却被其父悉数烧掉;父亲赶到徽州,卸下行李,彭泽却让手下人扛起行李,父亲大怒,回头还杖责了彭泽。这两件事,彭泽深受父亲教诲,即:不求奢靡,要廉政亲民。从此,他发奋砥砺,磨练人格,陶冶品格,为日后成为有影响的大臣奠定了基础。在徽州,他政声极佳。
正德三年(1508年),彭泽升任浙江按察副使。到任后,他清理积案,招抚流民,赈济困乏,兼掌提学,完全是积极有为、刚猛能干的作风。两年间,他接连升迁,先后任浙江布政使参政、河南按察使。正德六年(1511年),彭泽任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至此,他登上了省级大员的高位。从考中进士以来的二十年间,他勤勉为政,刚猛推行,政绩突出,赢得了重臣杨廷和、杨一清、费宏等人的赏识,拓展了宽广的仕宦空间。正因此,巡抚辽东也仅仅是彭泽仕途的一个关节点,之后他历任高官,声誉隆重,成为正德、嘉靖时期的重臣。
巡抚辽东仅仅半年,彭泽又升职为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等、提督紫荆关军务。升职原因,是因为爆发了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拥众十余万,转战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屡败官军。明朝廷无奈,以彭泽督军,增派军队,要求迅速剿灭。彭泽确实是达到了朝廷的期望,他严明军纪,四面堵截,督军跟进,半年之内,农民军已经被“擒剿降散尽绝”(《彭泽墓志》),他也因此获得了“知兵”的名声,升任督察院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
之后彭泽历任官职都与督军有关。正德七年(1512年),他再次督军,平定了20余万的川陕廖麻子起义,再进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衔。不过,也就在彭泽督军声望正隆之时,其生涯的挫折也伴随而来,关键就在于“甘肃之变”。
明前期,由察合台汗国分裂而来的吐鲁番汗国一直独立存在;而在敦煌和吐鲁番之间,是所谓“关西七卫”。“七卫”均由蒙古贵族掌控,但都臣服于明朝,成为明朝抵御西域蒙古的前沿。正德九年(1514年),吐鲁番汗国出兵,收缴了哈密卫的王印,并向明朝提出了苛刻条件,如不满足,即出兵甘州(今张掖)。
事情发生后,明朝廷再次以彭泽为左都御史、总督陕甘肃军务,前往哈密,解决事变。但这次彭泽有点托大,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处理明显过于简单,以致留下了长期祸患。彭泽认为,吐鲁番不过是想勒索钱财,给点钱就完事,所以,他付了钱之后,就上奏并踏上返程了。可吐鲁番满速儿却“嫌赏薄”,遂大举入侵,进攻肃州,明军七百余人阵亡;满速儿还大肆抢劫了甘肃镇,然后撤回。这就是“甘肃之变”。
回到北京后,彭泽遭到政治对手王琼的清算,被夺官为民。这是彭泽入仕以来的重大挫折,不过他也获得了难得的七年家居时间。
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皇帝开启了“嘉靖革新”,王琼、钱宁等人被免官,杨廷和、杨一清先后主政,他们与彭泽关系密切。所以,本年彭泽再次被起用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作为年过花甲的老臣,彭泽颇得嘉靖皇帝的尊崇,他也骨鲠为政,多次抵制嘉靖的提议,为兵部建设贡献心力。比如,在他的坚持下,贪腐成风、臭名昭著的镇守太监就被彻底废除了。
彭泽任兵部尚书共七年。嘉靖初年的政治,因“大礼”之争而形成明显两派:以张璁为代表的新贵,以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彭泽与杨廷和的关系密切,他虽然没有掺和进“大礼”事件中,但还是不免地被划入了旧党之列;加之他敢与嘉靖皇帝论争,于是,不少御史就跟风上奏,说他阻塞言路,更有甚者开翻旧账,说哈密之失是因彭泽贿赂满速儿所导致的。理性来看,关于这些弹劾,彭泽都没有硬伤,此前的哈密事件,早被处理过了,还拿来继续翻旧账,显然有失公允。只能说,此时的彭泽人望渐失,三朝老臣该到退出政坛的时候了。杨廷和群体的失势,以及新旧权贵的交接,情势已经明摆着。彭泽自己也明白,所以他并不恋栈,自述说“以甘肃昔年夷情被诬”,他相对坦然地、永久地离开了政坛。《明史》说他“郁郁以卒”,从《墓志》来看,似乎不是那样。
总体来看,彭泽是从兰州走出的,文韬武略、蜚声政坛、功在盟府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立身清正,砥砺名节,刚猛行政,文治武功,于军事尤有所长,为明中期的统治做出了贡献。他还不辍著述,吟诗作文,“不下三百卷”(《墓志》)。他以进士出身而历任督军、统军作战,堪为士人楷模。彭岚嘉称之为“文韬武略襄毅公”(《兰州历史名人》),是也!
1955年,彭泽及其家族墓地被发现于兰州市上西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是彭泽在五百年后再次给予兰州的馈赠。
兹附录两段彭泽自撰的《墓志》文字,以见其性情:
呜呼!泽何幸,生于道学大明之世,国家全盛之时,蒙累朝列圣教养录用之殊恩,承奕世先人忠孝节义之遗训,中外公卿、大夫、士、师友、乡曲、治属启迪维持之厚德,叨历仕途几四十载,不为异常习俗所迷惑、乱贼奸党所牵污。自少至老,染恙涉险,几殒身者,幸而残喘尚延……
呜呼!生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康节先生已得我心同然矣。陶公自挽,杜公自志,固达人大观,然安能际我圣明之世,如泽之幸也哉!是以终身无一念敢忘君亲师之恩,古今圣贤先达之训也,又何吝于自志乎?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