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来自各地的党政军领导人,皮定均也在其中。当周总理看到皮定均时,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立刻走过去与皮定均握手,并且回忆起21年前的那次中原突围。总理笑着对皮定均说:“你当时带领的那个皮旅真厉害啊!在中原突围时,虽然你们只有一个旅,中央却当你们是一个方面军来用!”总理的话让在场的人感到疑惑,皮定均的皮旅究竟有多强大?在中原突围之后,皮定均究竟带了多少人成功突围?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的关系变得微妙。蒋介石悄悄调集军队,准备对解放区发动进攻,但由于舆论压力,他又不得不维持表面上的和平,甚至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毛主席冒险前往重庆,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但这让蒋介石非常不满。为了恢复自己的部署,蒋介石决定不再掩饰,全面准备进攻。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兵力,撕毁了和平协议,开始对解放区发动进攻。蒋介石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中原解放区。当时,中共的主要解放区集中在山东和华北一带,但中原解放区却是国民党必须要拿下的战略要地,否则无法向其他地方派兵。因此,蒋介石调集了11个军26个师,总兵力达30万,并在中原解放区周围建立了大量碉堡,修筑防线,准备将解放区完全包围,消灭解放军主力。
蒋介石的进攻给中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其他大根据地相比,中原解放区的兵力较少,仅有6万多部队,虽然李先念等领导人进行了多年的努力,解放区发展迅速,但由于中原地区缺乏自然屏障,要想突破敌人的包围几乎不可能。而李先念等人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牵制国民党的军队,为其他解放区争取时间。
然而,战局很快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在刘峙等人的指挥下,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中原解放区。蒋介石不断增兵,情况愈加危急。毛主席立即发电给李先念等中原解放区的负责人,指示他们不必顾虑其他因素,务必尽快突破敌人包围。毛主席知道,突围之难,因此特别嘱咐李先念等人:“生存第一。”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中原解放区的部队迅速展开了突围准备。他们商议后,决定采取三路突围的方案:北路由李先念带领,南路由王树声带队,而皮定均负责带领第一纵队第一旅向东迷惑敌人,掩护主力西突。
皮定均,15岁时便加入了红军,曾在长征和抗战中屡立战功。抗战时期,他是129师特务团的团长,战功显赫。在豫西,他率部成功打败日伪军,创立了豫西根据地。随着皮定均在此地区的驻扎,他的部队也被改编为第一旅,常驻光山县,正好把守中原解放区的最东端。因此,指派皮定均负责牵制东部敌军是合情合理的。
皮定均接到命令后,迅速动员部队展开准备。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国民党也判断到解放军可能会向东突围,于是将重兵和主要防线集中在东部防守,商城、潢川一带就有敌军四个军,以及多个团的地方部队。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皮定均毫不退缩,他按计划迅速带领部队向东行动,并摆开阵势,故意做出与敌军决战的姿态,成功迷惑了敌军。
敌军经过几次试探后,最终决定向皮定均部队发起进攻。他们利用人数优势从三个方向扑向皮定均部队。为了给主力争取时间,皮定均毫不犹豫地指挥部队坚守阵地,与敌军激战数小时,成功拖住了敌人。
不过,长时间的阻击造成了第一旅不小的伤亡。为了减轻压力,中原军区派出了独二旅伪装成司令部,吸引了部分敌人的注意力,才让皮定均部队得以稍作喘息。此时,皮定均意识到突围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但问题是,他的部队目前面临着绝境。
皮定均迅速召集党委会议,商讨突围方案。大家很快发现,向南或向北都受到长江、黄河等自然屏障的制约,向西突围则需要越过敌人的主力阵地,因此唯一可行的突围方向便是向东。
虽然敌军在东面布下了重重防线,皮定均依然决定冒险向东突围。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因为东面敌军防守极其严密,有四个正规军驻守,同时还有无数的封锁线和碉堡群。然而,政委徐子荣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让部队做出全线出击的假象,吸引敌军的注意,然后再隐蔽撤回,趁敌人空隙进行突围。
皮定均采纳了这个建议,并选定了一个隐蔽地点——刘家冲。这里是一个小山村,地形复杂,处在敌军两条进军道路之间。皮定均凭借敏锐的军事眼光,决定在此地完成突围。
部队完成假动作后,敌人果然中计,纷纷调兵向西追击。皮定均的部队迅速转移至刘家冲附近,敌军一开始并未察觉。皮定均安排了严密的警戒,确保隐蔽行动万无一失。经过一天的潜伏,皮定均的部队终于找到机会,带领部队向东突围,并成功绕过了敌人的封锁。
敌人发现皮定均的部队已经消失,误以为他们向西突围,立即调兵围追堵截。但皮定均已带着部队急速向东南方向行进,不久后顺利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接下来,部队在经过几次激烈战斗后,成功抵达了苏皖解放区。
中原突围,皮定均带领部队成功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最终将三千多人带到了苏皖解放区。尽管伤亡惨重,但皮定均的部队依然保留了强大的战斗力,成功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突围壮举,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