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蒋介石之所以能成为民国总统,是因为他的贵人是孙中山,认为孙中山一手提拔了他。然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孙中山生前,许多人误以为蒋介石是他选定的接班人,连蒋介石自己也常称自己为“总理唯一的接班人”。根据蒋介石自己修订的《蒋公介石年谱初稿》记载,孙中山临终时曾口中呼喊“介石”,表达深厚的情感和难舍之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当年寸步不离在孙中山病榻旁的侍卫李荣回忆,临终的孙中山实际上呼唤了宋庆龄和汪精卫,却没有提到蒋介石。
1905年,蒋介石在东京通过陈其美的介绍,有机会认识了孙中山。孙中山一直倚重的军事人才有黄兴、陈其美、朱执信、邓堡、居正、许崇智和陈炯明,而蒋介石并不在其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孙中山没有赋予蒋介石重要的军事职务。蒋介石通过不懈努力,向孙中山提出了《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和《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等建议,但孙中山只是认为他是个不错的参谋人才,仅此而已。于是,孙中山安排蒋介石担任的多是参谋长、参军等不掌握实权的职务。蒋介石先后担任过居正的参谋长、总统府参军、陈炯明作战科主任、许崇智参谋长,以及孙中山大元帅行营参谋长等职。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同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而蒋介石既不是常务委员会委员,也不是国民政府委员,甚至连候补委员都不是,他在当时仍只是一个影响力有限的人物。 既然孙中山没有赋予蒋介石任何重要职务,那么究竟是谁推动了蒋介石走上民国总统之路呢?答案是鲍罗廷。鲍罗廷可能鲜为人知,但他在中国革命史上影响巨大。他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富有创造性地执行了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鲍罗廷通过苏联驻华代表加拉罕介绍给孙中山,孙中山评价他为“无与伦比的人”。鲍罗廷到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国民党。他指出,国民党缺乏纲领、组织、章程和定期会议,党员人数不明,力量弱小。孙中山将重任交给鲍罗廷,后者像精密机器般不知疲倦地推动国民党的现代化改革,使其从一个近似帮会的组织发展成真正的政党。在国民党内部,鲍罗廷的影响力极大,连宋美龄都为其个人风采倾倒。 孙中山去世后的几个月里,鲍罗廷成为广东最主要的权力掌握者。表面上各项决策通过会议决定,实际上都是他主导。鲍罗廷提出以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组成特别委员会,赋予三人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而蒋介石正是借助这一建议,迈出了通往总统宝座的第一步。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蒋介石也为此早有准备,廖仲恺被刺一案成为他清除政敌的关键工具。蒋介石利用此事指挥党军包围许崇智住所,栽赃其涉嫌谋杀案,迫使许仓皇逃往上海;同时指控胡汉民弟弟胡毅生涉案,拘留胡汉民,使其暂时失去行动能力。通过这次事件,蒋介石迅速扫清了眼前的政敌。鲍罗廷反应过来已为时不晚,半年后随着蒋介石势力进一步扩大,他已无法遏制蒋的崛起。蒋介石在第二次东征大捷后声名大噪,回广州途中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民众簇拥,气势磅礴,连孙中山生前的盛景也无法比拟。 1926年1月,广州举行国民党二大,大会共有256名代表参加,选举有效票249张,蒋介石获得248票,唯一差的一票可能是他自己未投给自己。就这样,蒋介石最终坐上了民国总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