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经常会赐给大臣们一些金银珠宝,或者晋升他们的官职。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较为特殊的赏赐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那就是赐予黄马褂和顶戴花翎。花翎又分为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花翎是最为珍贵的。
那么,哪些人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呢?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的公主的丈夫),都可以佩戴三眼花翎。不过到了乾隆时期,若是军功显赫的大臣,也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直到清朝末年,被赐予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七位,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和徐桐。
其中,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这五位都是满洲人,他们个个都有着赫赫战功。而今天,我们要重点谈的是其中的两个汉族人,李鸿章和徐桐。
李鸿章
李鸿章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推行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来振兴中国,但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面对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坚决不同意,但由于国家的虚弱,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屈辱的条款。在外交上,他也有一些为中国争取利益的事迹。例如,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李鸿章亲自前往谈判,最终成功地避免了割地的条款,并平息了此次危机;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处于不利的情况下,李鸿章通过最小的代价与日本达成了和解,保住了国家的利益。
然而,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许多人认为他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比如选择避战、过分重视海防而忽视了新疆的防务。1885年,在中国刚刚完胜日本的情况下,李鸿章却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同意日本可以在朝鲜驻军,这为后来的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此外,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也备受批评,他签订的条约让中国在外交上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虽然这些条约的签订不能完全归咎于李鸿章,但他的一些错误决定仍然使他背负了沉重的责任。
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