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分金看缠足山,一重缠是一重关。”
在《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这类小说中,胡八一和吴邪进入墓穴时,虽然他们拥有各种先进的技术装备,但依然会对墓穴中的一些忌讳心生畏惧。例如,在墓穴的东南角点燃一根蜡烛,如果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熄灭,那么就意味着墓主不允许盗墓者取走任何物品,盗墓者必须遵守这一规矩,否则会引来极大的灾祸。
当然,这只是小说中的戏剧化元素。如果从现代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并不成立,完全是虚构的内容。但实际上,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忌讳”之物,譬如鸡蛋。
鸡蛋作为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食物,它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不可轻易触碰的物品呢?这就要追溯到鸡蛋的历史背景。
鸡蛋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全球许多国家早餐中的重要食物之一。几百年来,鸡蛋一直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然而,在古代,鸡蛋的地位却不同寻常,它的价格一度非常高昂。在那个时代,拥有鸡蛋的家庭通常会将其用于交易或孵化,如果有人将鸡蛋作为日常餐食,往往是家境富裕的象征。
那么,考古学家在进行墓穴发掘时,是否曾遇到过鸡蛋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碰到鸡蛋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背后隐藏的原因与鸡蛋的性质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鸡蛋的保质期并不长。即使是常温保存,时间久了也会出现轻微的变质味。如果是生鸡蛋,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它会更容易变质。即便是放在冰箱里保存,时间长了也会坏掉。这是鸡蛋本身的特性。
然而,假如鸡蛋出现在了墓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古人选择陪葬物时,并不仅仅局限于金银珠宝。有时,他们会选择一些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物品,而鸡蛋,作为一种曾经非常珍贵的商品,也曾作为陪葬品被安放在墓中。曾有一段时间,鸡蛋在市场上卖得非常贵,因此,一些富贵人家选择将一大桶鸡蛋作为陪葬物。然而,熟鸡蛋放几天便会发出一股腐臭味,那如果这些鸡蛋放置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又会怎样呢?
有一次,考古学家在一座百年历史的墓穴中发现了一个装满鸡蛋的桶。这一发现本身就很新奇,因为在墓穴中发现食物是极为罕见的。但随后的事情,却让所有考古学家都感到震惊。
由于墓穴内缺乏通风,鸡蛋的壳已经失去了钙质成分。当考古学家们轻轻触碰到鸡蛋壳时,鸡蛋内的蛋清和蛋黄瞬间流了出来。结果,墓穴瞬间充满了恶臭,考古学家即使戴着防毒面具,也无法完全避免这股臭味,最终他们不得不匆忙撤离。可以想象,一旦恶臭达到极致,这种味道足以让人昏厥过去。
事实上,历史上在墓穴中发现鸡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远的一次,考古学家在一座西周古墓中发现了鸡蛋。这座墓距离今天已经有28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座古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放着一堆鸡蛋。试想一下,放了2800年的鸡蛋一旦被破坏,它会释放出怎样的臭味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装鸡蛋的陶罐是种非常珍贵的“几何印纹硬陶瓿”,这种陶罐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接下来的事情如大家所料,一名工作人员不小心碰到了鸡蛋,结果鸡蛋和陶罐一起破裂。随着鸡蛋的破碎,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恶臭迅速扩散开来,考古人员迅速撤出墓穴。这座墓穴的发掘因此被中断,这一事件也被戏称为“一个坏鸡蛋,毁了一座墓”。
可以想象,存放了2000多年之久的鸡蛋,一旦打破,释放出的臭气,简直就像是一个“气体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