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这个职业在现代社会通常被视为凶残的代名词,但在古代,确实有人从事这一工作。他们每天都在刑场旁的棚子里等待,直到一个又一个死刑犯被押送到刑场。刽子手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一刀下去,死刑犯的人头应声落地,这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有人愿意做这样的职业呢?难道他们不害怕吗?这种职业现在已经消失,我们也无法确切知道其中的原因。但通过了解晚清最后一位刽子手邓海山的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邓海山的成长背景
邓海山出生在清朝末年,家乡位于湖南长沙县。他的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早出晚归劳作,生活依然困苦,常常连温饱都成问题。家里的情况极为艰难,父母由于长期劳累且得不到治疗,生病后也无法治愈,最终在邓海山还未成年的时候,相继去世。
无依无靠的邓海山,年纪轻轻就开始独立生活,但家中的几亩地因为抵债被地主收走,他只能到地主家做长工,或到作坊里卖苦力。然而,由于年纪太小,体力无法与成年人相比,他不仅工钱被克扣,还经常吃不饱饭。
生活的艰辛和亲人的离世让邓海山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能找到一份能让自己吃饱穿暖的工作,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机缘巧合,他遇到了一位有经验的刽子手。这个刽子手干了多年,积累了一些财富,计划回乡安度晚年。在邓海山的再三请求下,他同意收邓海山为徒,开始了邓海山的刽子手学习之路。
成为刽子手的过程
拜师后,邓海山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师傅的第一课是告诉他,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注定了要孤独终老,无法享受与家人的天伦之乐。但邓海山认为,和饥寒交迫的生活相比,孤独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他决定接受这个事实。
师傅开始教授他基本技能。作为刽子手,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手快且精准。师傅让邓海山用竹子来练习,他会先在竹子上画线,然后让邓海山按照线砍断竹子,要求准确无误。
这个过程不简单,但经过一个月的练习,邓海山终于达到师傅的标准。接下来,师傅教他另一项重要的技能,那就是力度。行刑时,刽子手要做到一刀砍下,人头立即落地。
开始时,邓海山练习砍木头,刚开始时,他需要多次砍才能完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他终于能够一刀砍断一根木头。
看到邓海山的进步,师傅决定推荐他去刑场,自己则准备回乡享受晚年。在离开前,师傅还对他说:“我做刽子手多年,行刑90多次,记住,杀人的次数不能超过100次,最多99个就该金盆洗手,否则晚年将不得安宁。”
邓海山的刽子手生涯
邓海山顺利上岗后,开始执行死刑。每完成一次行刑,他都会收到二两银子的工钱,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除了朝廷发的工钱,刽子手还会收到死刑犯家属的贿赂,希望他能尽量让死刑犯迅速死去,避免受痛苦。
收入不断增加,邓海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享受美食,喝酒,甚至频繁光顾赌场。
这种奢华的生活让他渐渐忘记了师傅的告诫,也忘记了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不久后,邓海山行刑的第99个犯人就到了。尽管已接近师傅所说的界限,邓海山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命硬,根本不相信因果报应。而且多年来,他习惯了这种收入来源,似乎也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只能继续干下去。
然而,历史变革的浪潮最终改变了这一切。随着清朝的灭亡,民国政府推翻了皇权,废除了砍头刑,取而代之的是枪决,执行死刑的人员也不再是刽子手,而是政府的军人。
邓海山这一职业也因此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困境。
民国后的困境
民国时期,邓海山失去了工作。多年的挥霍让他没有积蓄,而因为从事过杀人职业,许多人对他心生畏惧,不愿与他接触。找工作四处碰壁后,邓海山只能开始乞讨为生。
为了避免遇到熟人,他开始在周边县城流浪,每天风餐露宿,生活极为艰难。
贫困让邓海山迅速衰老,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挥刀砍人的记忆逐渐深入他的内心。晚年时,他常常做噩梦,梦见自己曾杀死的那些人,脸孔越来越清晰,时常让他痛苦不堪。
据说在1925年的一个夜晚,邓海山死于长沙县郊外的一条道路旁,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脸上露出极度恐惧的表情,仿佛经历了极大的痛苦与惊吓。
总结
像邓海山这样的刽子手,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人因生活所迫或为了一时的利益,选择了这份残忍的职业,结果导致自己的人生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