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遗命,蜀军开始撤退。就在这个时候,魏延主动请求继续带兵与司马懿作战,言辞激昂,毫不畏惧。从魏延的这种主动请求来看,虽然司马懿打仗非常擅长,几乎没有输过,尤其与诸葛亮对阵时更显得勇猛无敌,但魏延似乎一点也不惧怕司马懿,甚至表现出有信心战胜他的态度。那么,是什么让魏延如此有信心呢?
魏延当初投奔刘备时,是带着自己的家底来的,他带着自己的队伍加入刘备的阵营,凭借多次立功,很快就获得了提升。后来,当刘备成功拿下汉中这座重要重镇时,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负责镇守汉中。当时,这一决定让许多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大家都以为刘备会把汉中交给张飞,甚至张飞自己也觉得这个重任应该落在自己身上,信心十足,觉得胜券在握。
然而,当刘备宣布让魏延去镇守汉中时,所有人都震惊了,甚至连魏延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决定。大家不禁想,刘备为什么会如此看重魏延呢?实际上,刘备早已看出魏延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作战非常有策略,军事才能出色。如果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刘备怎么敢把这么重要的汉中交给他守卫呢?
如果魏延守不住汉中怎么办?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正对着强大的魏国,守住这么重要的地方,必须得有真本事。刘备之所以信任魏延,是因为他认为魏延的军事才能至少不逊色于张飞。所以,最终才决定让魏延去镇守汉中,而不是张飞。
事实证明,刘备没有看错人,魏延确实是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魏延一驻守汉中便十年如一日,守得固若金汤。即使曹魏的势力不断加强,也未曾能从魏延手中夺走汉中。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他与司马懿在渭水一带对峙,最后因病去世。在诸葛亮的最后时刻,他已经安排好军队撤退,因为他知道司马懿非常擅长坚守,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再继续作战。尽管司马懿在诸葛亮眼中是个难以战胜的对手,诸葛亮选择了撤兵。
然而,魏延对诸葛亮临终的安排并不认同,他非常不满,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影响大局。魏延坚决要求继续带兵与司马懿作战,认为不能让一个人的死就毁掉国家的大计。从魏延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司马懿并不畏惧,甚至敢于主动承担继续作战的责任,这表明魏延的勇气和信心。
魏延当然知道司马懿的强大,但他依然选择继续与之作战。这不仅仅是盲目的勇敢,更是有充分的自信和实力支持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记载,诸葛亮在出征时,魏延每次都要求独立带兵,分道而行,但诸葛亮始终未同意。这说明魏延自认为有独立统兵的能力,他在军事上的自信,正是来自于他过人的勇猛与谋略。
魏延的自信,不仅仅来源于他敢于向司马懿挑战,更因为他成功镇守汉中十年的经历。曹魏为何从未攻占汉中?难道是因为司马懿不强吗?魏延认为司马懿根本不值得他畏惧。在魏延看来,丞相的死并不会影响大局,国家的事业不能因为一人的去世而停滞。他豪迈地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魏延的这番话,展现了他对战争的信心和决心,足见他对自己能力的极大自信。他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辩解,而是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去继续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