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许多历史时期被后人创作成小说,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前的乱世历史,故事从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司马炎统一全国。小说里描绘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涌现出了大量的名将和高士。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蜀汉政权下的五虎上将。
虽然《三国志》正史中并未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这五位将军合称,但《三国演义》却首次提出了“五虎上将”这一称谓。而在清代的《四库全书》中,这一称谓也得到了正式收录。不过,民间对于这五位将军的崇拜却并非完全一致,其中四位将军备受尊崇,唯独黄忠的地位较为冷落,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分析。
五虎上将的封号和历史背景
蜀汉政权建立后,五位战功显赫的将军都被封侯。关羽从东汉末年开始就被封为“寿亭侯”,而后更是被尊奉为“武圣”,其地位备受推崇。其他四位将军在刘禅统治时期也都被封侯,张飞被封为“桓侯”,马超被追封为“威候”,赵云被追封为“顺平候”,黄忠被追封为“刚候”。因此,这五位将军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几乎是平等的,因此当时并没有人将他们称作“五虎上将”。
实际上,“五虎上将”这一称谓是后来的小说《三国演义》所提出的。小说中的称谓并非无缘无故。首先,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人物形象需要有鲜明的善恶分界。自汉朝开始,儒家思想被视为正统,讲求“君臣孝义”。刘备作为景帝之后的后裔,尽管他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始终被视为汉朝的合法继承者。因此,小说中将刘备描绘为正派的主要人物,而他的部下自然也被视为支持正义的英雄。
相比之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手段,虽然在历史上极具成就,但在古人眼中,他的名声并不光彩。同样,孙权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由于其争夺汉朝正统的立场,他的身份也并不被视为“正派”。因此,《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实际上是在为刘备这一正派人物塑造一支忠诚、勇猛的队伍。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喜欢将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比较。三国时期,各方势力都有许多勇猛的将领,如曹操手下的夏侯惇、夏侯渊、张辽等,孙权麾下的甘宁、周泰、黄盖等将军。但《三国演义》中重点描写的,始终是蜀汉政权的五虎上将。这五位将军的形象勇猛无敌,他们的战功和能力互相匹敌,这也使得“武圣”关羽、“猛虎”张飞、“常胜将军”赵云等形象深入人心。
“五虎上将”不仅仅出现在《三国演义》里,明清时期的其他小说如《隋唐演义》、《水浒传》以及《明英烈》等也有类似的称谓和人物,显示出这种传统的广泛影响。
民间对五虎上将的崇拜
在《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民间,对他们的崇拜却存在差异。这不仅仅与他们在小说中的形象有关,还与他们的历史和个性特点密切相关。
关羽因其忠义的形象备受推崇。在汉代选官时,人们对官员的品德极为看重,而关羽则恰好符合了人们对于“忠义”的理想。他不仅武艺高强,还象征着忠诚与义气,因此被尊奉为“武圣”和“武财神”,这些神明称谓也使得关羽在民间的地位与日俱增。
张飞的崇拜主要来源于他凶猛的形象。尽管史书记载张飞性格刚烈,但他在艺术方面也有不小的造诣,尤其擅长绘画和书法。小说中塑造的黑脸猛将形象,使得张飞与其他类似的人物,如钟馗等,产生了共鸣。在民间,张飞常被封为“阴阳两界的大巡察使”,体现了他在驱鬼镇邪方面的象征意义。
赵云的崇拜则与他的忠诚和勇气密不可分。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多次英勇救主,尤其在长坂坡一战中的单骑救主,使得他成为忠勇的代表。赵云的忠心辅佐刘备的事迹,使得他在民间被道教封为“南宫辅佐真君”。
马超的崇拜主要来源于他在西川的统治功绩。马超被封为“护羌神”,这一封号凸显了他在西凉的军事地位和影响力。由于马超早期的身份和刘备相当,他的忠诚和功绩也得到了民间的认可。
黄忠的影响力则相对较为逊色。黄忠虽以“神箭手”闻名,但与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或汉朝飞将李广相比,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略显不足。而且黄忠在战争中的贡献大多集中在攻川战役中,缺少更具突破性的战功。
黄忠的“黑历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通常被视为一种“从一而终”的精神,而黄忠的历史却让这一点显得有些复杂。黄忠曾效力于刘表,担任长沙中郎将,后来又投降了曹操。虽然他最终归刘备麾下,但他曾辅佐过曹操和刘表两位被视为“汉贼”的人物,因此在民间对黄忠忠诚度的评价并不高。
此外,黄忠的军事成就虽然在蜀汉有一定地位,但与关羽、张飞、赵云和马超相比,他的历史地位和身份较低。黄忠在加入刘备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郡将,与其他四位将军的英勇事迹相比,他的影响力和地位显得更为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