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年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发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目的是反抗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这场起义是19世纪中期中国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清朝的运动。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是湘军的创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曾国藩的崛起与湘军的建立
1851年1月,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起了农民起义。这时,清朝政府腐败,民间疾苦严重,农民为了生存纷纷聚集起来,加入太平军,迅速壮大。
到了1852年,太平军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清朝政府开始调集八旗军与其对抗。然而,清朝的八旗军曾经英勇,但此时已经腐化,战斗力大不如前。无奈之下,清政府决定依靠地方富商出资建立地方武装,而曾国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资金支持组建了湘军,这也是湘军起步的重要契机。
二:曾国藩率湘军征战四方
1853年,曾国藩在乡绅富豪的支持下,购买了大量火枪和火炮,全面加强湘军武装。到了1854年,湘军人数已达到1.7万,装备了百余门西洋火炮,军纪严明,士气高昂。
同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清朝两江总督及副将战死。此时,曾国藩带领湘军开始出征,正式参与了消灭太平天国的战斗。1854年2月,曾国藩带领湘军出发,开始了与太平军的殊死对决。
在1854年3月至4月的岳州战役中,曾国藩虽率兵1.7万,水陆并进,但最终未能取胜。经过一番痛苦的总结后,曾国藩在7月25日再次进攻,成功攻占岳州,痛击太平军,取得初步胜利。接着,曾国藩继续攻占武昌、汉阳和田家镇,逐步逼近太平天国的腹地。
曾国藩因战功显赫,升任兵部侍郎,赏赐黄马褂。
三:曾国藩屠城九江
1858年5月,石达开拒绝投降,湘军在李续宾和杨岳斌的带领下攻占了九江。湘军在城内发现大量太平军军官及战士,决定报复,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城内的2万余太平军战士被残忍杀害,民众也未能幸免。湘军像失控的野兽,肆意屠杀,城中惨叫声四起,百姓死伤惨重。
这种暴行甚至让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感到震惊并强烈反对,但曾国藩并未对此表示悔恨,反而训斥了弟弟。
四:曾国藩屠城安庆
1858年12月,曾国藩展开了对长江沿岸太平军的围剿,然而在三河镇遭遇了惨败,湘军损失惨重,李续宾和曾国华也相继战死。为了给弟弟复仇,曾国藩誓言攻占安庆,并让这座城市为弟弟陪葬。
1861年9月,曾国藩围攻安庆,采取了先清理周边敌军的战略。最终,安庆城墙被突破,湘军进入城内后展开了大规模屠杀。所有俘虏的太平军战士被处决,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抹杀。湘军在安庆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劫掠,所有人,包括老幼妇孺,都未能幸免。
五:曾国藩攻占天京(南京),再次屠城
1862年5月,曾国荃带领湘军包围南京,洪秀全命令太平军从各地增援南京。6月,太平军组织了20万兵力来援救南京,但始终未能突破湘军防线。与此同时,太平军的西线也遭遇了重大失败,英王陈玉成在寿州战死,西线崩溃,无法支援南京。
到了9月,李秀成等太平军领导人通过磋商决定调集十余万兵力来解围南京,然而,李秀成的部队在十月与湘军激烈交战,始终未能攻破雨花台。直到11月,李秀成撤退,太平军无法再对南京进行有效援助。
1863年2月至1864年5月,湘军在江浙皖一带展开了连续作战,逐步收复了失地。1864年6月,洪秀全死于南京,此时太平军军心涣散。随后的战斗变得越来越艰难,直到7月19日,湘军利用埋雷炸塌了南京城墙,强行进入城市。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南京于11月18日彻底沦陷,太平天国运动也宣告失败。
曾国藩带领的湘军进入南京后,找到了洪秀全的尸体,将其骨灰磨成粉后装入炮弹中,轰向大海,意图让洪秀全死无葬身之地。随后,湘军在南京进行了三天的屠城,百姓死伤惨重,死亡人数据说达到10万。
曾国藩因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并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荣誉。为了减少战后军队消耗,清朝下令裁撤了一部分湘军。
六: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在提倡道德和儒家理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在领导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采取了极端的暴力手段,屠城屠民,表现出极大的残酷。他一方面推崇程朱理学,重视忠君卫道,一方面却对太平军采取了无情的打击。在后期,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军事工业,尤其是在造船和海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对于外国人,他一方面痛恨外国的侵略,一方面又认为可以借助西方的技术来弥补中国工业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