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晋和南北朝前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兵”和“卒”这两个词被视为骂人的话。比如在《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万乃召集诸将,众人没有说什么,直接指着他们说:‘你们都是劲卒。’这让那些将领们更加愤怒。”还有一段话提到:“述大怒,马上将他们推开,喊道:‘你们真是愚蠢,怎么能因为温面(指高官显贵的女子)而选择军人来做丈夫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我就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个现象。
首先,经过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动荡发展,士族门阀逐渐成为两晋时期社会的主导阶层,他们的权力远超皇权,甚至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到了南北朝前期,士族门阀虽然开始衰退,但他们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实际上,士族门阀对于“兵”和“卒”这个词的贬低,主要是因为士族门阀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士族门阀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
士族门阀不仅在经济上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政治上垄断选官和任职机会,而且在文化上也掌握着话语权,主导着教育和舆论。由于这些门阀有着充足的资源,他们的生活相对安逸。于是,士族人往往更注重文化上的讨论和虚无的“清谈”,而忽视了实际的军事行动。而军事活动本质上是务实和直接的,这与士族门阀的空谈文化格格不入。因此,士族们自然对“兵”和“卒”这类与现实战争紧密相关的词汇心生轻蔑,认为这些人粗俗、低贱,不值得尊重。
第二,世兵制的影响。
在两晋时期,士族门阀不仅掌控着社会的经济和文化,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事征兵的形式。那时的主要征兵制度是“世兵制”,也就是一些百姓的子孙世代为兵,负责替政府从事军事工作。而由于士族门阀掌握了土地和人口,很多世兵的家庭也往往是他们的管辖对象。因此,世兵成了士族门阀手中的家奴,成为了他们控制和剥削的对象。这些士兵不仅条件贫困,而且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兵卒”一词也因此被百姓视作对底层人物的侮辱。
第三,流民与寒门的崛起。
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和“五胡乱华”时期的动荡,许多流民和地方的豪族被迫组建了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团体中的一部分寒门出身的人通过战功最终进入了统治阶层。在这种背景下,士族门阀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打压这些通过军功崭露头角的寒门,士族门阀通过控制舆论,将“兵”和“卒”这类人群污名化,贬低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保持他们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兵”和“卒”这两个词在两晋及南北朝前期被用作骂人的话,反映了士族门阀对社会底层和军人阶层的蔑视,以及他们通过舆论来维持特权和地位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