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央视播出了《特赦1959》这部电视剧,引发了人们对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浓厚兴趣。这个管理所主要关押的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和伪满洲国战犯。考虑到他们过去的身份和所犯的罪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集中关押这些人,同时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75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造,人民政府逐步对功德林管理所的战犯分批进行特赦。第一批特赦始于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陈长捷等前国军高级将领得以回归社会。随后,李仙洲、沈醉、廖耀湘等也陆续获释。特赦后的战犯大多认识到了过去的错误,有的撰写回忆录,有的努力改善两岸关系,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功德林管理所中仍有三名战犯始终不肯正视自己的问题,他们直到1975年3月才作为最后一批被特赦。
第一位是黄维,1904年生于江西贵溪,与陈赓是黄埔一期同学。黄维早年在国民党军队服役,曾赴德国学习军事。抗战时期,他担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在淞沪会战中英勇作战,但因指挥不够灵活,被称为“书生将军”。解放战争时期,他任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在双堆集地区被解放军俘虏,送入功德林接受改造。黄维性格顽固,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错,甚至在监狱中研究“永动机”,逃避面对过往罪责。最终,他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出狱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撰写回忆录,并积极为两岸关系改善和祖国统一贡献力量。1989年3月,黄维因病去世,海峡两岸为他举行了隆重告别。
第二位是文强,原国民党军统局北方区中将区长,毛主席的舅表兄弟,黄埔毕业后曾是周总理的学生。解放战争时期,他拒绝投降,抱着必死信念与管理人员作对,甚至搬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名义反驳。文强在狱中被关押26年,直至1975年特赦。出狱后,他积极参与黄埔同学会活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晚年致力于祖国统一。2001年,他在94岁高龄去世。
第三位是刘镇湘,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早年加入中共,参加南昌起义,后又成为中央军嫡系。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部作战屡次重创日军,但在解放战争中被俘,送入功德林管理所。刘镇湘性格倔强、思想复杂,出于忠于蒋介石及国民党的原因,一直拒绝改造。1975年出狱后,他在北京和广西居住,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晚年积极推动祖国统一,并于1986年去世。
黄维、文强和刘镇湘三人之所以长期不肯正视自己的错误,原因各异:有的因顽固不化,有的因忠于旧主,有的因性格倔强。然而,人民政府始终给予他们机会和时间,最终三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并在晚年为祖国统一贡献了力量,这也展示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