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文婧 通讯员 王中印
“1940年,王海纹脱下旗袍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她用艺术的形式为革命鼓与呼,最终在反‘扫荡’中英勇牺牲。”不久前,在射阳县理论宣讲活动——“射阳河畔开麦夜”现场,射阳中学的学生沈熙彧讲述了《一件旗袍的故事》。这件旗袍陈列在新四军纪念馆,王海纹烈士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在场观众。
射阳县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紧紧结合时代化要求、大众化传播、生动化表达,构建“234”理论传播体系,打造“向阳而声”理论宣讲品牌,将党的创新理论从“入耳入眼”推向“入脑入心”。据统计,全县每年开展基层宣讲400余场次,累计惠及群众3.6万人次以上。
“搭建理论宣讲阵地,让抽象的理论‘落地生根’,是解决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举措。”射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立耕介绍,通过立足“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延伸理论触角,射阳打造直达基层的宣讲阵地,不断把“理论之氧”输送到“毛细血管”。
走进临海镇张同祥百姓名嘴工作室,260平方米空间规划有序。张同祥介绍,工作室40名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创作,内容覆盖创新理论解读、农村政策宣讲、社会治理探讨等,精准对接群众关心的话题,每周都会定期开展理论宣讲。
射阳县现已成立15家百姓名嘴工作室,联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道德讲堂等基层阵地,构建起覆盖广泛、联动高效的理论宣讲网络。宣讲阵地也不再局限于固定场所,而是分布在村口百年老树下、口袋公园凉亭中等“家门口”的场地,大家一起唠家常、学理论。
射阳县还把宣讲台“搬”到线上,打造“渔歌沐海”“鹤乡菊海”等6个理论直播间,在“屏对屏”中不断“圈粉”干部群众。
“以菊花文化节为纽带,把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理论融入赏花研学、非遗展演中。”在射阳县推出的融媒体理论宣讲短片《闪光的实践》中,洋马镇宣传委员陈耀煊讲述该镇如何通过开展有滋有味活动,让群众产生“是这个理”的共鸣。
9期节目、浏览量30万人次,《闪光的实践》一经推出就广获好评。射阳推动宣讲上“云端”,让融媒化传播走新走实,通过开展理论抖音赛、金句微分享等有趣味、易参与的活动,让群众爱听爱看、爱刷爱赞,理论传播的全民化氛围愈发浓厚。
同时,射阳打造“理论+”宣讲模式,以创新的表达形式,把理论“说出来”“唱出来”“演出来”。长荡镇举办理论宣讲辩论赛,将理论宣讲与现实议题深度结合。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将理论宣讲实境课堂搬进零碳产业园,通过展示绿色科技成果、模拟日常低碳场景,让参观者真切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意义。
融媒化传播“走实”、文艺化宣讲“走新”、实境化课堂“走心”……射阳县持续强化理论宣讲表达形式创新,以“大众话”推动“大众化”,让“经典感动”化为“新颖互动”。
“宣讲既要让群众听懂,还要把党的方针政策讲透,保证内容不空洞。”张同祥在进行快板创作时,经常反复推敲一句话,他的作品好听好记、朗朗上口,群众听两三遍就能传唱一二。
退休以后,张同祥便活跃在宣讲一线,他负责的名嘴工作室吸纳老中青三代宣讲志愿者,结合不同年龄段优势设计宣讲内容,既讲透政策理论,又融入生活案例,让基层理论宣传更有温度。
射阳推动宣讲主角群众化,以全县241个村居文化管理员为基础,吸纳乡土人才、先进典型、青年党员等,分层分类建立人才储备库。构建“选拔—培养—实战”全链条锻造体系,依托理论宣讲集训营、基层宣讲擂台赛等载体,培育出24支特色化宣讲队伍。集训营里学员们通过小组共作、名师改稿、学员试讲等方式磨作品、提能力,并邀名师群众共评,兼顾专业与群众属性。
射阳县还将《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二维码印在每一场演出的背景板上,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让理论宣讲真正做到“群众点单、我们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