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灭纣是中国历史上广为传颂的故事。据传,商纣王帝辛刚执政时还算能干,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统治越来越糟糕,使得商朝的政权摇摇欲坠。与此同时,周族在西岐逐渐崛起,加上文王、武王两代人的努力治理,周朝逐渐具备了取代商朝的实力。公元前1046年,武王亲自率领大小诸侯讨伐商纣,并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奠定了周朝的江山。战后,周王朝正式建立,而功勋卓著的姜太公被封于齐国。
姜太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便以他为原型,同时他也是周朝建立的重要功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姜太公都是周朝数一数二的人才。理论上,这样的人才理应留在天子身边,辅佐国家治理。然而,武王去世后,他却命周公旦辅佐儿子成王,而姜太公仍然远封齐国。从现代眼光看,这样的安排似乎有些浪费人才。
事实也显示,姜太公即便才华横溢,也无法参与成王的辅政。武王去世后,周王室内部曾发生动乱,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和东夷造反,但周朝最终平定了叛乱。即便如此,周成王仍然重用周公旦,而没有让姜太公直接参与中央治理。然而,姜太公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在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齐国繁荣强盛。
为什么姜太公忠心耿耿、经验丰富、历经文王、武王和成王三代仍无法辅政呢?从《史记》等史料来看,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姜太公并非周王室成员。周公旦是姬姓王族,而辅政监国这样的重任一般只能交给王室血亲。即便武王再信任姜太公,也无法将辅政大权交给非宗室之人。
第二,将姜太公远封齐国,有助于周朝统治稳定。武王在取得天下后实行分封制,将各地诸侯分封,以建立稳固的大联盟。如果让姜太公在中央独揽大权,容易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将他封在土地广阔的齐国,既彰显了他的功劳,又符合武王奖功赏能的原则,也能让姜太公在地方上施展才华,同时维护中央权威。
因此,虽然姜太公才华出众、忠心耿耿,他被远封齐国的安排其实有其现实与政治考量,这既保护了周朝的统治,也体现了武王用人和分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