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唐朝曾经打过阿富汗,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让人吃惊?实际上,大唐不仅进入过这片“帝国的坟场”,还在阿富汗扎下了根,建立了行政机构,甚至收取了税款,喀布尔曾经是大唐的一部分!这样的历史背景可能颠覆了你对阿富汗的传统印象。 提到阿富汗,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可能是:英军的溃败、苏军的撤退,以及美军的仓皇撤离。似乎这片土地天生就注定让任何帝国都碰壁,因此被称为“帝国的坟场”。可是,为什么恰恰是唐朝,能在连现代大国都失败的地方,稳稳地经营近百年呢?他们难道真的是“开挂”了吗?
其实并不是。事情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唐朝是如何在阿富汗成功站稳脚跟的呢?让我们从7世纪中叶开始说起。 当时,波斯帝国正面临着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的威胁。阿拉伯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征服了西亚,波斯的首都德黑兰眼看就要沦陷。为了寻求援助,波斯派遣使者前往唐朝设立在西域的安西都护府,请求大唐的援兵。 你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风尘仆仆的波斯使者跪在龟兹城下,恳求大唐援救。这一幕,和今天小国向联合国请求援助的情形非常相似。而当时的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实力强盛。按理说,帮助波斯应当不难,然而李世民却犹豫了。他正在筹备东征高句丽,担心两线作战可能影响国力,于是回复波斯使者:“你们先撑着,朕这边脱不开身。” 于是波斯最终没能撑住,到了648年,波斯彻底灭亡,残余势力带着最后的希望逃进了阿富汗的山区。阿富汗的地理环境极为险峻,山如刀削、谷如深渊,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片避难所。 到了668年,高句丽被灭,大唐终于腾出手来,决定出兵援助波斯的残部。这时,波斯残余势力再次派使者向大唐请求帮助,李治决定出兵。唐军的铁骑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越冰雪,直接攻入阿富汗腹地。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军不仅击退了阿拉伯军队,还顺势接管了阿富汗地区,特别是吐火罗地区。 但唐朝成功的秘诀不仅仅在于战斗的胜利,更在于他们的治理智慧。大唐并没有采取掠夺式征服,而是设立了多个行政机构,如在喀布尔设立了“休鲜都督府”,在马扎里沙里夫设立了“大汗都督府”,在波斯流亡贵族聚居地设立了“波斯都督府”。他们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势力,同时将这些地区纳入大唐的行政体系。这种治理模式,不仅让当地人民接受,也让这些地区成为了唐帝国的一部分。 然而,几十年后,一个叫小勃律的小国突然开始变得不安分。这个国家原本年年向唐朝纳贡,但新国王上台后,认为“大唐管得远”,便开始袭击唐军的据点,并煽动周边部落反叛。这让唐朝非常震怒,唐玄宗命令安西军副节度使高仙芝前去平定。 高仙芝是西域的战神,以战斗风格狠、准、稳著称。带领精锐部队,他翻越雪山、穿过冰河,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小勃律的边境。在与小勃律的第一战中,唐军一举拿下了连云堡。小勃律国王逃进了悬崖王城,认为唐军无法攻破。然而高仙芝却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办法:他带领200名擅长攀岩的勇士,趁着夜色悄悄攀上悬崖,打开城门,唐军主力随之进入,将国王生擒。 这一仗彻底震慑了西域,没人再敢挑战唐朝在阿富汗的统治。高仙芝凯旋后,大唐在小勃律设立了新的都督府,进一步巩固了对这片土地的统治。 然而,到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力量分散,曾经在阿富汗稳固的统治逐渐被风沙掩埋。随着安西、北庭精锐部队回援中原,唐朝对阿富汗的统治最终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