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司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地位显赫。西汉末年,丞相一职被改为司徒,导致司徒逐渐取代了丞相,成为协助皇帝管理朝政的关键人物。到了东汉时期,司徒与太尉、司空并列,形成了三公制度。到了三国时期,虽然司徒已成为一种荣誉职位,但能够担任此职的人绝非普通人物。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三国时期六位最具声望的司徒。
一、杨彪 杨彪是弘农杨氏的后裔,东汉末年的名士。年轻时,他因孝顺被推荐为孝廉,后来在汉灵帝时担任过京兆尹等重要职务。189年,董卓掌控了朝政。面对杨彪等文士,董卓十分尊重他,并让他从太中大夫的位置上接替董卓成为司空。随后,在同年12月,杨彪又接替黄琬担任司徒。194年,杨彪还曾接任朱儁成为太尉,并负责处理尚书事务。 杨彪忠诚于汉室,特别是在李傕和郭汜乱政时,他全力保护汉献帝,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然而,当曹操挟持汉献帝后,杨彪遭到了曹操的敌视,甚至因此丧失了儿子杨修。曹丕篡位后,杨彪被任命为光禄大夫,享有宾客之礼。最终,杨彪于225年去世,享年不长,但他为东汉王朝的忠臣形象留名。 二、王允 王允的名气比杨彪更大,几乎家喻户晓。王允出生于山西太原,东汉末年,他曾担任太仆、尚书令等职务,并接替杨彪担任司徒。在董卓掌权期间,王允深得董卓的信任,但他心中早已谋划着除掉董卓。192年,董卓迁都长安后,王允策划了吕布背叛董卓,成功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然而,董卓死后,王允希望解散董卓手下的凉州兵,导致这些兵将对他心生怨恨。最终,李傕和郭汜联合起来发动叛乱,攻入长安,王允被杀,汉献帝仍未脱离权臣的掌控。 三、华歆 华歆是青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之一。他与刘备的老师卢植是同学。东汉末年,华歆开始为曹操效力,并于220年,在曹操去世后,华歆被曹丕任命为魏国相国,并在同年随曹丕完成了“受禅仪式”。此后,曹丕将相国改为司徒,华歆便成为了魏国的第一位司徒。 后来,魏明帝曹叡继位时,华歆被任命为太尉,但他因健康原因请求退休,并愿意将这一职务交给管宁,尽管魏明帝并未同意。华歆最终于232年去世,享年75岁,后人追封他为“敬侯”。 四、王朗 王朗出生于徐州,在曹操迎接汉献帝后,王朗被征召到曹操麾下,担任了重要职位。220年,曹丕即位后,王朗被任命为司空。魏明帝曹叡登基后,王朗被册封为司徒。王朗在历史上的名声,部分源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他与诸葛亮辩论,最终被气死的情节。然而,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他与诸葛亮发生过直接冲突。事实上,王朗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仍然在洛阳,并未出征。 五、高柔 高柔是兖州人,建安九年(204年)归降曹操。尽管他在早期并未显露头角,直到248年才被任命为司徒。次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高柔选择支持司马懿,协助他控制了洛阳。甘露元年(256年),曹髦即位后,高柔被封为安国侯,并且在曹奂继位后,他的儿子也被封为亭侯。高柔于263年去世,享年90岁。 六、许靖 许靖,字文休,来自汝南平舆。他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蜀汉重臣。早年,他受刘璋的任命,担任巴郡、广汉等地的太守。刘备攻占成都后,许靖原计划叛逃,但未能成功。最终,刘备建立蜀汉后,他被任命为左将军长史,发挥了重要作用。许靖的生平较为低调,但他的忠诚和才干也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