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但有一位人物的命运颇为坎坷,他的行为常常引发争议。这个人不仅曾被刘备和诸葛亮所轻视,却又在魏国立下赫赫战功,斩杀了魏国的一位重要将领。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背叛魏国,重新投向蜀国,但却未能获得蜀国的接纳,最后惨遭魏国将领的斩杀。这个人物就是孟达。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一生呢? 一、坎坷之路 孟达,最早是刘璋的部下,与好友法正一起投身刘璋麾下。在刘璋手下,孟达并没有得到重用。在刘备入蜀之际,孟达和法正一起转投刘备,开启了他的第二段人生。尽管他曾经是刘备的部下,但由于与法正的差距,孟达始终未能得到刘备的重视,甚至仅仅担任了一个地方太守,而法正则迅速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 孟达并非没有才干,吴国的军事名将陆逊就曾对他十分推崇,认为他是有能力的将领。然而,孟达却始终未能获得刘备的青睐,这使得他心中不满。特别是看到法正逐步升职,心中的失落和不甘越来越深。 不过,孟达对刘备始终保持忠诚。直到有一天,刘备派他与刘封一同攻打上庸。孟达本以为这是一个立功的机会,但刘封的态度却让他心生不满。刘封仗着自己是刘备的义子,经常在军中对孟达指指点点,甚至公然羞辱他。虽然孟达心中愤怒,但考虑到刘封的身份,他选择忍让。 然而,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吴国偷袭,孟达本想前去支援,却被刘封阻止。最终,关羽战死。刘封将此事篡改为孟达不愿出兵的谎言,并向刘备告发,刘备也没有过多调查便轻信了义子的说辞。孟达因此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这让他对刘备的忠诚产生了动摇。孟达心里愈发感到心寒——自己为刘备效力多年,却被如此对待,心中深感失望。于是,他做出了叛逃的决定,最终投向了魏国。 二、内心的踌躇 孟达的叛逃,让刘备和诸葛亮更加确认了他是一个背叛者,甚至发布了命令,要求全军见到孟达一律斩杀。孟达听闻此事后,心情愈加沉重,但他也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回。 来到魏国后,孟达立刻得到了重用,升任太守,这个职位是他在蜀国多年未能达到的。孟达心中一时释然,仿佛终于找到了归属。此时,他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攻打曾经的“朋友”——刘封。虽然内心有些犹豫,毕竟刘封曾是刘备的义子,自己也曾与他并肩作战,但孟达决定坚定立场,忠心于魏国,遂发动了进攻。 这场战斗让孟达取得了一定的功绩,但随着曹丕去世,魏国的权力发生了变化,孟达的处境再度陷入困境。司马懿家族掌控了魏国大权,而孟达与他们并无深厚的关系,心中感到无比孤单。在蜀国时,尽管他不受重用,但至少与法正等人有过一段共同奋斗的岁月,而现在的他,却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朋友。 在此背景下,诸葛亮开始了北伐,他派人接触孟达,希望说服他重返蜀国。诸葛亮承诺,如果孟达愿意回来,一定会给予重用。这一消息让孟达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一方面,他对蜀国曾经的遭遇心生不信,另一方面,魏国虽然也不尽如人意,但总算有了一些地位和安稳的生活。然而,思念故乡的情感终究占了上风。 三、回归被杀 在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后,孟达最终决定回到蜀国。他认为,尽管蜀国曾让他失望,但这里毕竟是他的故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孟达做出决定后,开始采取行动。然而,他的背叛很快被司马懿察觉。司马懿派遣大将徐晃出征孟达。 值得一提的是,徐晃与孟达曾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但如今,他们已经是敌对双方。徐晃对孟达的背叛感到愤怒,当他带领军队抵达孟达所在的城池时,孟达拒绝出来迎战。徐晃气愤难耐,对着城门口破口大骂,孟达内心激愤,便从城墙上射出了箭矢。不料,正当徐晃准备继续骂骂咧咧时,孟达的箭矢已直指他的额头,徐晃猝不及防,被一箭射中,当场死于非命。战场上的残酷,不禁让人感叹命运的无情。 得知徐晃死于孟达之手,司马懿愤怒异常,随即派出大军讨伐孟达。最终,孟达在魏军的进攻下失败,被杀死在战场上。 结语 孟达的一生,充满了不断的背叛与被背叛。他在蜀国时未得重用,投身魏国后虽得一时重用,却因权力斗争最终沦为被冷落的存在。当他再度回到蜀国时,依然未能逃脱命运的惩罚。孟达的命运就像一场“职场”游戏,尽管他在不同的“公司”之间辗转,但最终还是无法逃避那个无情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