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拜访诸葛亮时,都被一个小书童挡住了门。事实上,诸葛亮早已预料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他之所以避而不见,表面上看是考验刘备是否能礼贤下士,但实际上,他心里也有自己的考虑:“我如此人物,岂能轻易被你请动?这样岂不掉价。”
诸葛亮的心思其实很正常,俗话说,“容易得到的东西通常不珍贵,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才能更深刻地珍惜。”因此,他安排小书童来接待刘备,一方面避免过早显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刘备一个“考验”的机会,看看他是否真的能表现出对人才的真诚礼遇。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身边并非没有其他人才,为什么偏偏选了一个小书童呢?其实,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小书童并不会引起刘备的过多关注。大家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的才能超群,他身边的人肯定也不差。若是刘备看上了其他人,万一被某个才子吸引,那诸葛亮的计划岂不是要泡汤?他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刘备的“备胎”,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诸葛亮也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来锻炼小书童。这不仅是一个“接待”的小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机会。让小书童亲眼见识到“大人物”的风范,了解汉室的正统,培养他忠诚于汉室、为国家出力的爱国精神。这样一来,书童不但能从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中学到智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果然,诸葛亮的用心没有白费。虽然他一度未能阻止司马家的崛起,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但他培养的这个小书童,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了拯救汉民族的英雄。这个小书童,就是后来以“武悼天王冉闵”而闻名的历史人物。
冉闵的崛起,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公元349年,冉闵支持石遵发动政变,推翻了石世,并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冉闵的“杀胡令”震惊了历史,他强力推行汉族优先政策,彻底扭转了当时汉族面临的困境。历史将冉闵视为汉民族的英雄,而他那道“杀胡令”也被认为是拯救整个民族的重要举措。
当然,冉闵是诸葛亮的门下弟子这一说法,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但从史实上来看,无法得到确凿证据支持。毕竟,诸葛亮去世时正值公元234年,而冉闵的“杀胡令”是在公元350年发布的,显然冉闵不可能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但这一故事,仍然反映了诸葛亮深思熟虑、战略眼光的伟大与远见,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深远眼光和对人才的重视,最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回报。虽然这个故事并非完全真实,但它的精神和意义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