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清朝逐渐崛起,远在新疆的各部落首领,如固始汗,纷纷派遣使者归顺后金。固始汗在向青藏发展过程中,将部落盟主的职位交给了侄子鄂齐尔图汗。
到了康熙即位的十多年后,新疆的准噶尔部落首领噶尔丹,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了鄂齐尔图汗,并废除了各部落间松散的联盟,开始以武力统治整个新疆,最终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噶尔丹逐步吞并周围的部落,尤其是土尔扈特部,这个部族被迫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保留了自己的族群。然而,噶尔丹日益显现出割据一方的野心,这时的沙俄也正处于扩张的高峰期,它试图通过拉拢噶尔丹,利用他的力量与清朝对抗,进而获得更多的领土。
沙俄支持噶尔丹攻打外蒙古,外蒙古的首领在噶尔丹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请求清朝出兵支援。康熙帝在应对外蒙古的请求时,既安排了避难之地,又斥责噶尔丹停止侵略。然而,噶尔丹不听命令,继续进攻,甚至南下逼近清朝边境。康熙决定亲自出征,派遣东、西两路军马进行反击。
最终,康熙亲自率军前往,与噶尔丹展开激战。右路军在与噶尔丹交手时暂时撤退,但在乌兰布通展开激烈抵抗。康熙采用火炮攻破噶尔丹的“驼城”,并通过步兵和骑兵夹击,成功迫使噶尔丹逃入山区。噶尔丹随后求和,康熙最终决定放他一马,让他带着残部撤退。
然而,噶尔丹在返回后又得到沙俄的支持,再次发起对外蒙古的进攻。康熙这次决心彻底消灭噶尔丹,准备了大量物资和兵力,诱使噶尔丹深入。噶尔丹宣称自己得到了沙俄的六万兵力支持,并自带三万铁骑。而康熙则集结了九万大军,分为三路:东路由黑龙江将军率领,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指挥,中路则由康熙亲自带领。
在这场战斗中,费扬古成功偷袭了噶尔丹的补给线,并击杀了噶尔丹的妻子。噶尔丹和他的部下只有十几人逃脱。噶尔丹的后方也被策妄阿拉布坦占领,康熙再度要求噶尔丹投降,但他由于沙俄的支持拒绝投降。最终,康熙亲自再次出征,经过一番激战,噶尔丹由于失去支持,最终在众叛亲离之下自杀。
噶尔丹死后,沙俄重新支持策妄阿拉布坦,他带兵进攻西藏,准备进一步扩张。然而,康熙及时派兵击败了策妄的军队。康熙去世后,策妄继续在西藏活动,直到雍正五年去世。策妄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并再次获得沙俄支持,企图继续割据。但在和通泊之战中,清军遭遇重大败北,清朝一度处于困境。
然而,策零最终被清军设伏打败,元气大伤,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到了乾隆初年,双方达成和解,十年后,策零去世。准噶尔内部为继承汗位爆发内乱,部分部落选择投降清朝,而剩余的势力最终被乾隆平定。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清军最终胜利。
这场与准噶尔的战斗,实质上也是清朝与沙俄的较量,沙俄一直在背后支持准噶尔,企图借准噶尔的力量侵占清朝的西北疆土。最终,清朝的胜利不仅捍卫了西北边疆的稳定,也加深了各族人民的融合与团结。
然而,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没有代价。乾隆帝下令铲除准噶尔部族,大部分准噶尔人因此灭绝,留下的部族几乎无存,这也是许多人对这场战争结果提出争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