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事热点观察者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精英发现,无论西装穿得多笔挺,宪法改得多西化,镜子里的矮小身材始终提醒他们,在西方眼中,日本仍是“黄皮肤的矮子”。——题记
1884年,日本记者高桥义雄出版《日本人种改良论》,宣称通过与白人通婚两代,日本人就能长高10厘米。这一看似荒谬的理论,竟然获得了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支持,并在明治日本社会引发巨大反响。
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渐,一种基于生理自卑的民族焦虑感席卷日本精英阶层,从而催生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人种改良”计划,号召日本女性与欧美男性通婚,“借种”以改变后代基因。
01 历史背景:民族自卑与“科学种族主义”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标志着国家从封建体制迈向现代化发展的开端。
日本迫切希望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尤其在面对欧美列强时,渴望获得平等地位。
然而,古代日本人身高矮小是不争的事实。看历史便知,丰臣秀吉仅140厘米,织田信长因166厘米被称为“巨人”。
宋朝时,日本男性平均身高仅155厘米,女性不足150厘米,而同期宋人男性平均已达165-167厘米。
这种身高差距的原因复杂多样。日本四面环海,地势狭小,不便发展畜牧业,导致日本人有上千年不吃肉的历史。
光吃鱼类确实比不上牛羊肉的营养。更严重的是,由于日本列岛人口较少,加上皇室影响,近亲通婚比较普遍,部分村落的畸形儿比例竟然高达15%。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与西方列强密切接触。这一接触让日本人受到了巨大冲击,因为西方人的身材普遍比他们高大威猛。
当一个150厘米的日本官员要仰视180厘米的美国将军时,那种心理落差巨大。
这种体格差距直接催生了日本人的自卑心理,也为后来的“人种改良”计划埋下了伏笔。
1882年东京医学院的解剖数据显示,日本人脑容量比欧美人少30到40毫升,这更加深了日本人对自身“生理劣势”的担忧。
于是,一些激进的思想家开始提出,要想让日本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平等地位,就必须从基因层面进行“改良”。
02 理论构建:从《人种改良论》到国家政策
在近代西方国家,出于建立民族国家及开展海外殖民的需要,创立了“科学种族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提出了一种以“白种人优越论”为核心的人种等级秩序,并赋予了日本人“黄种人”这一全新的身份[citation:1。
围绕是否接受这种人种等级秩序,以及是否接纳“黄种人”身份这两个关键问题,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出现了四种倾向:“人种改良论”“日本人种白种论”“亚细亚主义”以及“保守的人种论”。
1884年,《时事新报》记者高桥义雄发表了《日本人种改良论》,这本书一经发行就销量惊人,第一版就卖了12万册。
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就是“杂婚”,也就是鼓励日本人与欧美“优等人种”通婚,通过混血来改善后代基因。
高桥义雄在书中宣称,根据23项生理指标对比,与洋人通婚可以有效改良基因。他宣称:“与白人通婚两代,日本人就能长高10厘米!”
连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都为此书作序表示支持,并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基因改良路径。福泽谕吉连发三篇社论鼓吹此书,甚至提出了引人注目的“脱亚论”。
为了推动这个计划,日本政府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他们出台了跨国婚姻补贴政策,如果与外国人通婚,每个月可以领到3日元的住房补贴,相当于工人半个月的工资。
每生育一胎还会奖励5日元,混血儿还享有优先入读公立学院的特权。
更夸张的是,日本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为年轻女性创造与外国男性接触的机会。他们举办交流舞会、推行留学项目,甚至在学校的健康课上公开宣传“与外国人结合有益于民族进步”。
03 实践过程:从明治时期到二战后的“借种”
日本“人种改良”计划的实践远比理论更加荒诞,也更加悲剧。在横滨、神户等“国际都市”,洋人俱乐部成了日本女性的热门社交场所。
而这种“借种”风气也蔓延到了民间,1910年,大阪一家纺织厂女工集体罢工,要求厂方给女工放假去教堂,好多接触外国工程师。
九州岛原藩立即行动,在港口设立“异人种交欢所”,西洋水手下船就有日本女性接待。生下混血儿的家庭每月补贴3日元,比工匠日薪高15倍。
二战结束后,日本人口和国力损失巨大。为恢复人口,日本政府鼓励生育,降低法定结婚年龄。
同时,还推动激进措施,鼓励日本女性与美国驻军士兵通婚。
美国是日本战后主要占领国,驻军众多。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推动跨国婚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强迫日本女性与美军士兵结合。
二战后,沦为战败国的日本,因为大量男丁战死沙场,全国男女比例失衡,加上50万美军进驻日本。
日本当局除了有意讨好美军,且战后急需人口增长,主动安排女子慰安,混血儿比例因此逐渐上升。
日本政府成立了特殊慰安设施协会,强制或半强制招募18到25岁的女性为美军服务,政府每月补贴50美元,相当于当时日本教授一个月的薪资。
在1945年到1952年期间,混血儿的数量高达15到20万,占当时新生儿总数的6%到7%。
04 失败结局:数据讽刺与社会悲剧
日本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搞“人种改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数据上看,结果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1900年至1920年,跨国婚姻仅有327例,不足预期的1%。1905年东京医学院的解剖数据显示,混血儿脑容量增幅不足3%,但佝偻病发病率却增加了37%。
更令人震惊的是,43%的GI婴儿(驻日美军留下的混血儿)在5岁前就夭折了,远远超过日本儿童28%的平均死亡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通过改善饮食,东京学生的身高20年增长了4.3厘米,这个效果远远超过了基因改良。
后来1954年实施的《学校给食法》强制要求给小学生每日饮用200毫升牛奶,使每日蛋白质摄入从15克增加到60克,结果身高增长了15厘米。
事实证明,日本人身高的提升主要靠的是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营养的补充,而不是什么基因改良。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能过上顿顿吃肉喝牛奶的生活,这才是身高增长的真正原因。
1994年日本男性身高达到170.9厘米的峰值,内阁欢呼“人种改良胜利”。但2000年后数据不升反降,00后男性平均身高反比90后下降0.6厘米,被中国反超3厘米。
混血儿数据更戳破幻想,1965年调查显示,14岁混血少年比同龄人高7.2厘米,这些基因并未扩散,因为80%的混血儿选择移民或与外籍通婚,根本不愿融入日本社会。
05 深层反思:身份认同与民族自信
“人种改良”计划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那些混血儿被许多不可入耳的蔑称称呼,在户籍上被标记为“特殊身份”,面临教育和就业歧视。
1950年,某小学发生过教师当众剪除混血学生金发的极端事件。多数GI儿童没有获得日本国籍,长期处于身份模糊的状态。
日本社会的“排外心态”严重,即便混血儿有日本国籍,也被视为“非我族类”。
1972年,日本修改《国籍法》,规定父母一方为日本人即可获得国籍,可民间仍流传“混血儿脑子笨”“性格奇怪”等偏见。
日本的“人种改良”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基于自卑心理的荒诞实验。这场闹剧暴露了日本民族缺乏自信的深层问题。
他们总是试图通过模仿和改变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却忽略了真正的强大来自内心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觉。
更讽刺的是,日本在战前提倡“混血优生”,战时却又转向极端民族主义,宣扬“纯血民族优越论”,开始迫害混血儿。
这种政策的反复无常,充分说明了所谓“科学种族主义”的荒谬性。
大阪大学团队曾挖出真相:1945年出生的日本男性平均身高165.2厘米,1975年出生者达171.4厘米。关键转折是1954年启动的“学童奶计划”,而非混血婚姻。
当2001年政府削减牛奶补贴,同时期新生儿低体重率从5.1%飙升至9.7%。
那些明治时期设计的“人种优选中心”蓝图,如今锁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仓库。电子屏上滚动着最新数据,玻璃展柜里,《日本人种改良论》的泛黄书页旁,陈列着更重要的文物——1954年小学营养午餐的铁皮饭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