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咱们在网上搜 “武则天”,跳出来的大多是那张戴着华丽凤冠、表情严肃的贵妇人画像。可您要是拿着这画去问研究隋唐史的专家,他们十有八九会摇头一笑:“这画啊,跟武则天真容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话可不是随口说的 —— 您仔细瞧那画像上的凤冠霞帔,分明是明朝才有的样式,跟唐朝隔着好几百年,怎么可能是武则天本人呢?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独一份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传奇,她的容貌也成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谜题。褪去后人添加的光环与想象,这位曾 “日月当空” 的女帝,到底长啥样?今天咱们就顺着史料和古画的线索,穿越回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唐,好好扒一扒武则天的真容之谜。
一、传奇起点:从 “武媚” 到皇后,后宫逆袭的智慧与手腕
要探寻武则天的容貌,得先从她的人生轨迹说起 —— 她的颜值与魅力,可是陪着她走过了从才人到皇后的逆袭路。
武则天的故事,始于贞观十一年(637 年)。这一年,她刚满十四岁。因为父亲武士彟是唐朝开国功臣,曾跟着李渊打天下,武则天借着这层身份,被选入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封为 “才人”。“才人” 在唐朝后宫等级里不算高,主要负责整理宫廷文书、陪伴皇帝处理琐事,偶尔也得陪侍左右。唐太宗见她聪明伶俐,模样也周正,便赐了个名字叫 “武媚”—— 在当时,“媚” 可不是现在带点贬义的意思,而是夸人长得好看、有灵气,自带一种吸引人的气质,可见年轻时的武则天,确实是个容貌出众的姑娘。
可在唐太宗的后宫里,武则天并不得宠。她待了整整十二年,既没生下一儿半女,也没从 “才人” 往上升一级。按照唐朝规矩,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嗣的妃嫔要么殉葬,要么就得去寺庙当尼姑,了此残生。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果然被送进了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彼时的她,或许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要在青灯古佛旁落幕,可命运的转折,早就悄悄埋下了伏笔。
早在唐太宗生病期间,身为太子的李治经常入宫侍疾,就是在这段时间,他跟武则天相识了。年轻的武则天既有少女的灵动,又比宫中其他女子多了份沉稳聪慧,一下子就吸引了李治。这段暗生的情愫,并没因为唐太宗去世、武则天入寺而断绝。李治继位成为唐高宗后,对武则天念念不忘。永徽二年(651 年),李治借着去感业寺上香的机会,与武则天重逢,两人旧情复燃。
巧的是,当时高宗的王皇后正跟得宠的萧淑妃斗得不可开交。王皇后眼看自己失宠,为了打击萧淑妃,竟主动向高宗提议,把武则天接回宫中。她以为武则天出身寺庙,又得靠自己帮忙才能回宫,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成为对付萧淑妃的 “棋子”。可她万万没想到,这是 “引狼入室”—— 武则天的野心和手段,远超她的想象。
武则天二次入宫后,很快就凭借着过人的情商和手腕,赢得了高宗的专宠。她先是被封为 “昭仪”,位分虽在妃嫔之下,却得到了高宗几乎全部的偏爱。面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联手打压,武则天步步为营:她表面上对王皇后恭恭敬敬,暗地里却抓住机会,巧妙地将矛盾引向二人。永徽六年(655 年),高宗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强烈反对,毅然下诏 “废王立武”,将武则天册立为皇后。这一步,不仅是她后宫生涯的巅峰,更是她从 “依附者” 转向 “掌权者” 的关键 —— 从此,她开始涉足前朝政务,为日后称帝埋下了根基。
二、权力之巅:“二圣临朝” 到武周称帝,女帝的气魄与自信
当上皇后的武则天,可没打算只做个 “后宫之主”。高宗李治从小就体弱,后来又患上了 “风疾”(类似现在的偏头痛、高血压,发作时头晕目眩,根本没法处理政务)。武则天借着这个机会,主动提出帮高宗审阅奏章、参与决策。她天性聪慧,对政治有着极强的敏感度和决断力,处理起国家大事来,比优柔寡断的高宗还要果决。
久而久之,满朝文武都明白,朝廷的重大事务,其实是武皇后说了算。上元元年(674 年),高宗干脆下诏,自己改称 “天皇”,武则天改称 “天后”,两人并称 “二圣”,一同临朝听政。这时候的武则天,权力已经跟皇帝没什么区别了,朝堂上的大臣们,早就习惯了看她的眼色行事。
弘道元年(683 年)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推上皇位 —— 长子李显为唐中宗,幼子李旦为唐睿宗。可这两位皇帝,不过是她手里的 “傀儡”:李显刚继位想提拔岳父,就被武则天以 “忤逆” 为由废黜,贬为庐陵王;李旦更惨,连上朝的权力都没有,只能待在宫里,当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军国大权,自始至终牢牢攥在武则天手里。
载初元年(690 年),已经六十七岁的武则天,觉得时机终于成熟了。她不再满足于 “垂帘听政”,而是迫使李旦主动退位,随后宣布改国号 “唐” 为 “周”,定都洛阳,自己登基称帝,史称 “武周”。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与权威,她还特意创造了一个新字 “曌”(zhào)作为名字,意为 “日月当空,普照天下”。这份气魄与自信,在整个封建时代的女性里,都是独一份的。
当了皇帝的武则天,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打击门阀士族,大力发展科举,首创 “殿试” 和 “武举”,让寒门子弟有了出头的机会;她重视农业生产,推行 “劝农桑,薄赋役” 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她加强边疆治理,巩固了唐朝的疆域。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 “开元盛世” 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样一位传奇女帝,她的容貌,自然成了后世反复探寻的谜题。
三、真容线索一:最具说服力的《唐后行从图》,宋代摹本里的唐代威仪
后世画家们凭着想象,画了不少武则天的画像,可大多不靠谱 —— 有的画得像明朝皇后,有的画得像民间贵妇,根本不符合唐代的服饰和审美。那么,有没有一幅相对接近真实的呢?学界普遍认为,唐代宫廷画家张萱所作的《唐后行从图》,可能是目前最靠谱的线索。
张萱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宫廷画师,活跃的时代距离武则天执政(690-705 年)不过几十年,算是 “近水楼台”。他最擅长画宫廷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对当时的服饰、车马、仪仗、器物都了如指掌,画出来的内容极具史料价值。可惜的是,《唐后行从图》的原作早就失传了,但幸运的是,宋代宫廷画师把这幅画精心临摹了下来,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作的风貌。现在这幅摹本,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咱们来仔细看看这幅画:画面正中央,是一位身形高大的贵妇,正雍容华贵地往前走。她头戴一顶极其精致的凤冠,冠上缀满了珠翠宝石,还有几串珍珠垂下来,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身上穿的是一件青色的交领宽袖礼服,衣领和袖口绣着繁复的缠枝花纹,一看就是上等面料;腰间束着一条宽大的玉带,上面镶嵌着好几块美玉,显得格外庄重;脚上穿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常见的 “云头履”,鞋头微微上翘,透着几分灵动。
再看她周围的随从 —— 整整二十七个人,把她簇拥在中间,排场大得很。队伍最前面,有两个穿着朝服的官员,弯腰弓背地引路;她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名官员高举着装饰着龙纹的红色大伞盖(这叫 “雉尾扇”,是古代帝王的仪仗之一),为她遮阳蔽日;身后跟着一群手持笏板的官员、捧着官印和文书的侍从,还有一个端着茶盏的宫女。所有人的动作和目光,都朝着中央的贵妇,把她 “至高无上” 的地位烘托得淋漓尽致。
专家们为啥认定画中人是武则天呢?有三个关键证据:
第一,画面左上角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 一名侍从正挥动着一条红色的长鞭,往地上抽。这个动作叫 “鸣鞭”,是古代皇帝出行时独有的仪仗,目的是 “警示众人肃静,宣告天子驾到”。普通后妃可没这待遇,只有皇帝才能用 “鸣鞭” 开道。
第二,画中贵妇穿的青色礼服,符合唐代 “皇后、太后礼服” 的规制。唐代《舆服志》里记载,皇后的礼服以青色为主,衣领和袖口要绣 “翟纹”(一种长尾雉鸟图案),画中礼服的样式和颜色,跟史料记载能对上。
第三,整个队伍的规模和规格,远超普通后妃。二十七人的随从队伍,有引路官、有举伞仪仗、有捧印侍从,这分明是皇帝出行的 “小驾” 规格。在唐代,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女性,只有武则天一人。
四、争议之声:沈从文的质疑,宋代风格露了 “破绽”
不过,关于《唐后行从图》摹本的年代和真实性,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最有名的质疑,来自咱们熟悉的文物学家、古代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沈先生一辈子研究历代服饰,眼光毒辣得很,他看了这幅摹本后,提出了几个 “破绽”,认为画中细节更像宋代风格,而非唐代。
第一个 “破绽” 是官员头上的 “幞头”。唐代初期的幞头,是用黑色纱罗做的软巾,裹在头上后,两端的带子自然垂下来,样式比较简单朴素;可画中官员戴的幞头,两端的带子是平直地向两侧伸展,又长又硬挺,这其实是宋代典型的 “展脚幞头”。宋代的官员为了显示庄重,特意把幞头的带子加硬、加长,让它平伸出去,跟唐代的软巾幞头差别很大。
第二个 “破绽” 是贵妇的凤冠。唐代皇后的凤冠虽然华丽,但形制比较简洁,一般是 “花树”(用金银打造的假花)加上少量珠翠,没有太多复杂的装饰;可画中贵妇的凤冠,珠翠层层叠叠,垂下来的流苏又长又密,这种繁复的风格,其实是宋代及以后才流行的。比如宋代皇后的 “龙凤花钗冠”,就是在冠上缀满龙凤造型的珠翠,跟画中的凤冠很像。
第三个 “破绽” 是礼服的款式。唐代皇后的礼服,衣领比较低,袖子虽然宽,但不会太肥大;可画中贵妇的礼服,衣领偏高,袖子也更宽大,下摆的处理方式也更接近宋代的服饰风格。沈先生认为,这些细节说明,现在咱们看到的《唐后行从图》摹本,底本可能不是唐代张萱的原作,而是宋代画师根据前代的文字记载或传说,结合宋代的服饰特点 “想象绘制” 的。
沈先生的质疑,确实有道理。这也提醒咱们,就算是学界公认的 “靠谱线索”,也得谨慎看待 —— 古画在流传过程中,很可能会被后人修改、添加,或者临摹时融入了当时的审美,不一定能完全还原原作的风貌。不过,即便画中服饰有宋代元素,画中贵妇的 “气场” 和仪仗规格,还是能看出唐代帝王的威仪,这或许是宋代画师对武则天形象的 “合理想象”,并非完全凭空捏造。
五、其他线索:故里石像与龙门大佛,传说里的真容影子
除了《唐后行从图》,民间还有一些被认为是武则天形象的遗存,咱们也来扒一扒。
第一个是她老家山西文水的武则天石像。文水是武则天的出生地,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在明代的时候雕了一座石像,现在放在文水则天庙前。石像上的武则天,头戴凤冠,双手拱在身前,面容庄重,穿着宽袖礼服,看起来很有威严。可问题是,这座石像雕于明代,距离武则天时代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雕刻手法也比较程式化,面部细节模糊,看不出具体的五官特征,更多是 “象征性” 的纪念像,很难说跟真容有多少相似之处。
第二个线索更有名,就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这尊大佛高 17.14 米,是龙门石窟里最大的佛像,面容丰满圆润,细眉长目,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既庄严又慈祥。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这尊大佛的面容,是照着当时身为皇后的武则天雕的,甚至还有传说,武则天为了建这尊佛,捐了自己两万贯的 “脂粉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人家几十年的生活费)。
这个传说有没有依据呢?卢舍那大佛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 年),当时武则天刚当上皇后没多久,正得宠,也开始参与朝政。负责建大佛的,是高僧善导禅师,他很可能为了讨好武则天,参考了她的容貌。而且,史书中记载武则天 “方额广颐”(额头方正,脸颊丰满),这跟卢舍那大佛的面容特征很像。不过,这终究是传说,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据 —— 佛像雕刻本来就会经过 “理想化” 处理,不会完全照搬真人容貌,更多是融合了当时的审美和宗教理念。但即便如此,卢舍那大佛的气质,跟武则天那种 “威严又温和” 的帝王气场,还是很贴合的。
六、结语:真容或许难寻,但气场从未消失
扒了这么多线索,咱们可能还是没法用 “现代照片” 的精度还原武则天的真容 —— 毕竟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没有真正的唐代肖像画流传下来,所有的线索都带着或多或少的 “推测” 和 “想象”。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武则天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一张 “好看的脸”,而是一种超越容貌的 “气场”。
从《唐后行从图》摹本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被二十七人仪仗簇拥、享受 “鸣鞭” 开道的帝王,她的青色礼服、珠翠凤冠,都在诉说着 “日月当空” 的权威;从卢舍那大佛的面容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兼容威严与温和的气度,这跟武则天既铁腕又重视民生的执政风格不谋而合;就算是文水的明代石像,也保留着她 “挺直背脊、不怒自威” 的姿态。
这些线索,或许不能告诉我们武则天到底长啥样,但能让我们明白:她的美,从来不是 “柔弱的少女美”,而是一种 “自信、果敢、有力量” 的美。这种美,来自她从才人到皇后再到皇帝的逆袭,来自她治理国家的智慧,来自她打破 “男尊女卑” 传统的勇气。
如今,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唐后行从图》摹本,在龙门石窟仰望卢舍那大佛时,真正打动我们的,不是模糊的容貌,而是这位千年女帝留下的精神 —— 她用一生证明,女性可以不被 “后宫” 束缚,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活出 “日月当空” 的精彩。这,或许比她的真容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