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明朝末年的将领左良玉手中掌握着80万兵力,但他为何没有选择前去救援崇祯帝,甚至眼睁睁看着大明灭亡呢?要知道,当时北京被围困,崇祯帝在最后时刻曾下令各地调集兵力勤王,可惜他死时,依然没有收到一支援军。尤其是左良玉,拥有如此庞大的兵力,却没有前去,这使得崇祯的死显得更加悲凉,而左良玉也因此成为了后人唾弃的对象。
那么,左良玉为何没有选择在国家危亡之际出兵救援呢?其实,他也有自身的难处,甚至与崇祯帝本人的决策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崇祯的死,某种程度上是自取的结果。
首先,虽然左良玉号称拥有80万精兵,但实际上这些兵力并不精锐。早在朱仙镇之战时,左良玉的精锐部队就已经损失殆尽,那时剩下的兵力并不具备太强的战斗力。后来的80万兵力,大多是临时征募的士兵,根本没有实战经验,甚至大部分从未上过战场。这样的军队,即使左良玉去救援崇祯,也未必能对抗李自成的精锐农民起义军。更糟糕的是,左良玉如果贸然前去,最终很可能不仅要面对李自成的起义军,还得应对关外的满清八旗军,尤其是多尔衮的进攻计划,这样一来,左良玉自然更加不愿意冒险。
其次,崇祯帝自己的一些决策,也让左良玉产生了不信任和顾虑。历史上有很多忠诚的将领最终遭到崇祯的怀疑和不公待遇,比如袁崇焕。袁崇焕忠心耿耿,却因为崇祯帝的猜疑,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凌迟处死,其家属和部下也遭到了流放。另一个例子是孙传庭,这位忠君爱国的将领,最终也未能得到崇祯的信任,甚至在出征时被冤枉为诈死,最后战死沙场。这样的前车之鉴,让左良玉即使有力量,也不敢轻易行动。特别是他清楚自己目前的实力并不足以扭转局势,这也让他更加犹豫。
综合来看,左良玉并非完全不愿意救崇祯,而是出于对自身实力的判断、对崇祯帝不信任的顾虑,以及当时复杂的局势,最终选择了放弃。这也是为何崇祯死后,历史上普遍对他表示同情,而左良玉却成为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