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西晋灭亡的关键原因,而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很多人觉得“八王之乱”与东晋十六国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也有人认为,东晋和十六国的局势其实是“八王之乱”时期派系斗争的延续。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一观点。
在“八王之乱”后期,西晋的藩王和大臣逐渐分成两大派系:一派以成都王司马颖为核心,另一派以东海王司马越为核心。随着动乱升级为北方的大规模内战,居住在中原和西晋边境的“五胡”也被卷入其中,不得不在司马颖和司马越之间选边站队。 司马颖虽然封号为成都王,但实际上他的封地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势力范围主要覆盖现在的河北南部和山西南部。这片地区自东汉以来就是“五胡”聚居地,包括匈奴和羯族。正因为如此,后来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以及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曾经都是司马颖的部下。 为了对抗司马颖,司马越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将自己的主要支持者、琅琊王司马睿派往南方,形成“狡兔三窟”的布局;二是争取宁北将军兼青幽二州刺史王浚的支持,对司马颖形成战略包围。王浚与鲜卑各部关系密切,因此鲜卑各部也归入司马越阵营。 与此同时,西部地方势力,如张轨、氐、羌等,则倾向于支持司马颖。结果,“五胡”在“八王之乱”中被分成两派:匈奴、羯、氐、羌站在司马颖一边,而鲜卑则归属司马越。南方大部分地方势力也支持司马越,只有李氏成汉保持相对中立。由此可见,东晋和十六国时期的格局,其实在“八王之乱”中已经有了雏形,各地势力和“五胡”早已按照司马颖、司马越两派站队,埋下了后续分裂与割据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