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一生中,为了确保皇长孙朱允炆的未来,他几乎清除了所有的开国功臣。但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却保留了一位功臣——耿炳文。究竟朱元璋为何特别留下他呢?
耿炳文与朱元璋是老乡,年轻时便投身朱元璋的阵营,成为其得力助手。他经历了多次战斗,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他为长兴侯。这个封号来源于他曾在长兴防守十年,牢牢把守城池,使得张士诚的攻势始终未能突破,极大地削弱了张士诚的力量。
耿炳文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与他的军事能力密切相关。与蓝玉、常遇春等英雄不同,耿炳文擅长防守,而非攻城略地。蓝玉和常遇春虽然同样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但他们的能力更偏向主动进攻和策略应用。在明朝政权已经稳定之后,这类将领反而可能成为未来的威胁。因此,朱元璋选择保留耿炳文,正因为他相对局限的能力使得他不会对未来的政权构成威胁。
朱元璋虽深知朱棣的野心,但他又不能简单地清除所有大将。若将蓝玉、常遇春等猛将一网打尽,未来若朱棣反叛,朝中将无人能抵抗。而耿炳文的能力有限,且忠诚于自己,因此成为了唯一能够与朱棣抗衡的人选。
当朱棣率军入京“勤王”时,朱允炆却在关键时刻犯了错,他将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并且临走时告诫他不要让自己背上杀叔的罪名。意思是,两军交战时,耿炳文不能伤害朱棣,这使得战争本身变得更加复杂。
耿炳文带领三十万大军前往真定,他巧妙地将军队划分成一个三角形,确保无论朱棣攻击哪个角,都能得到及时支援,形成包围之势。这个计划看似完美,但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朱棣的战术经验。朱棣早年便参与军营,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这使得他在军事上并不逊色于耿炳文。
朱棣得知敌军军纪松散,决定在中秋之夜发动攻击,那时敌军正在庆祝节日,防备最为薄弱。果然,朱棣的军队趁夜悄然进入敌营,将酣睡的敌军一举击溃。尽管按照耿炳文的计划,潘忠和徐凯应该及时支援,但由于被朱棣的军队包围,这两路援军也未能及时赶到。
就在此时,耿炳文的部将张保投降并告知朱棣,明军此时军纪松散,正是进攻的好时机。朱棣却没有立即进攻,而是让张保回去告诉耿炳文,他的军队已经开始逼近。耿炳文得到消息后,急忙将三十万大军集合,正是朱棣所期待的,这样他便能分散敌军的防守,展开攻击。
接下来的战斗中,朱棣带领先锋部队突然发动进攻,耿炳文虽然拥有三十万大军,但却被朱棣的战术所压制,局面很快就开始崩溃。最终,耿炳文带着残兵败将撤退至滹沱河东,并准备再次迎战。但当他发现追击自己的只有少数几名敌军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军队已经没有了士气和战力。
虽然耿炳文最终没有被击败,但他坚持守卫真定城的时间也不过三天,局势依然对他极为不利。朱棣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胆略,最终在这场战斗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胜利者。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两位帝王之间权力与智慧的对决。无论结果如何,朱棣在此战中展现了他作为未来帝王的决断力与远见。而耿炳文虽然坚守了城池,但最终未能挽回局势,证明了他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已不再具备太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