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晋国的三分与战国的开启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割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与战国时期的开始,因此被视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这一事件作为开篇,强调其重要性。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标志着晋国的彻底分裂。那么,这些新兴的诸侯国,它们的开国君主分别是谁呢? 一、魏文侯 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姓姬,名斯(也称都),是魏桓子之孙,出生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他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在成为魏国君主之前,魏文侯曾是晋国的大臣。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获得了周天子的正式封号,成为诸侯,与齐国、秦国、燕国、楚国并列,形成了所谓的“战国七雄”。 魏文侯的治国理念以礼贤下士为核心,他广泛邀请儒家学者如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担任顾问,并任用李悝、翟璜等能臣为相,任命乐羊、吴起等杰出将领为军头。他支持李悝进行一系列改革,使魏国的国力大增。魏国通过西征秦国,夺取了河西的土地,并进一步消灭了中山国。经过多年南征北战,魏文侯成功开疆拓土,使魏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因此,魏文侯被视为魏国百年霸业的奠基者。其后继的魏武侯、魏惠王等君主虽有成就,但与魏文侯的业绩无法相比,史家对魏文侯的评价一直很高,认为他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 二、赵烈侯赵烈侯(?—公元前400年),姓嬴,名籍,是赵献子(后追封为赵献侯)的儿子,晋国赵氏的封君,也就是赵国的开国君主。他在公元前408年继位,直到公元前400年去世。在赵烈侯的统治下,他广泛任用公仲连、牛畜、荀欣、徐越等人,以仁义治国,选贤任能,简朴节约,并重视功德的考察。 赵烈侯在位时,曾联合魏文侯共同抵抗中山国的进攻。公元前403年,赵烈侯与魏文侯、韩景侯一同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赵烈侯的治国理念受到了许多称赞,被认为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公元前400年,他去世,由他的儿子赵敬侯赵章继位,但赵章年幼,于是赵烈侯的弟弟赵武公(后称赵武侯)接管了政权。 三、韩景侯 韩景侯,名虔,姓姬,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儿子。公元前409年,韩武子去世后,韩虔继承了父亲的大夫职务,并逐渐展露头角。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韩虔为诸侯,建立了韩国,韩景侯正式成为韩国的君主。 在韩景侯的统治下,韩国开始崭露头角。公元前408年,韩景侯派兵攻占郑国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展开了与郑国的争夺战。虽然最初韩国与郑国的战争互有胜负,但韩景侯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公元前400年,韩景侯联合魏国、赵国共同进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桑丘(或称乘丘)才撤回。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分晋后,韩国、赵国与魏国关系较为密切,三国曾共同处理许多政治和军事事务,保持着相对的联盟。 总结 通过这三位君主的努力,魏、赵、韩三国逐渐从晋国的封建体系中独立出来,并通过各自的统治奠定了各自的霸业。魏文侯、赵烈侯和韩景侯的努力不仅让他们的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还为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