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珍贵的合影拍摄于1939年,记录了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的主要将领们。当时,画面中有两位上将和四位中将,大家能认出他们是谁吗?
前排左侧的第一位是常玉清。他在1928年参加了商城起义,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常玉清被任命为红二二三团的政委。在榆林镇战斗中,他指挥的二二三团成功俘获了东北军团长高福源。通过耐心教育,高福源最终加入了共产党,后被释放回东北军。常玉清还劝说张学良联共抗日,间接促成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46年,他指挥邵乔战斗成功阻止了敌军的压迫,谭震林曾高度评价:“创造了我军在水网地带防御作战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常玉清担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并于1955年晋升为少将。 第二位是杨得志。他在1928年加入共产党,参军三年后就晋升为团长。1932年,他指挥红一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成功抵挡敌军三个师的轮番攻击,并荣获三等红星奖章。抗战胜利后,杨得志成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石家庄战役,打通了解放区的联系线。新中国成立后,他指挥志愿军第十九兵团赴朝作战,参与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归国后,杨得志成为济南军区首任司令员,并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三位是卢绍武。他早年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在1929年参加了百色起义。1934年时,他担任红十三团参谋长,指挥了关键的高虎脑战斗,成功阻止敌军南进。长征结束后,卢绍武升任红七十五师参谋长,指挥了柳州、直罗镇战役。1949年,他已经是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四位是李雪三。192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并加入孙仲连的部队。1931年,在江西宁都起义后,他加入了红军。抗战胜利前夕,李雪三已经是新四军八旅的政委,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总后勤部副政委和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政委,最终在1992年病逝,享年82岁。 在后排右侧的第一位是覃健。他15岁时加入东兰农民赤卫军,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红军时期,他勇敢作战,屡次冲锋,在梅花岭等战役中表现突出。抗战胜利前夕,覃健率领独立旅收复了无为、襄安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但在1959年去世,享年48岁。 第二位是崔田民。他在1928年加入党组织,并参与了陕北苏区的建设。在抗战中,崔田民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八路军687团政委、铁道兵团副政委等。他在抗美援朝期间表现突出,修复了朝鲜大量的铁路桥梁。归国后,他继续为铁路建设做出贡献,直到1991年去世,享年78岁。 第三位是吴信泉。18岁加入红军的他,以硬仗著称。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带病作战,取得了三战三捷的好成绩。长征结束后,吴信泉指挥了多次战斗,并在朝鲜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归国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最后一位是刘震。16岁参加红军,在罗田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长征后,刘震升任红73师政委,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师级干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指挥志愿军空军多次与敌空军交战,战绩卓著。1955年,刘震被授予上将军衔,直到1992年去世,享年77岁。 这些将领们都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通过这张1939年的合影,我们得以回顾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受那个年代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